寒食节的风俗是什么( 四 )


”由此可见,历代验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 。穿针乞巧: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 。(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 。
“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 。”(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 。世谓之穿针楼 。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
“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 。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 。土民之家皆效之 。”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
“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 。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 贺牛生日: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传说七夕是牛的生日) 。迎仙: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 。
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 。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 。
七夕之后,姑娘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漂针试巧:
七月七日,为“女节” 。少女咸以盂盛水向日,中漂针,照水中之影,以试巧,复陈瓜果,争相“乞巧” 。月下盟结,穿针引线:胶东地区,有祭拜七姐神的习俗,年轻女子常喜欢在七夕节着新装,聚一堂,月下盟结七姐妹 。有的还唱“天皇皇地皇皇,俺请七姐姐下天堂 。不图你的针,不图你的线,光学你的七十二样好手段 。”还竞赛穿针引线,争得巧手之名 。
种巧菜作巧花:山东荣城有两种活动,一种是“巧菜”,即少女在酒杯中培育麦芽,一种是“巧花”,也是由少女用面粉塑制各种带花的食品 。结扎巧姑 种豆苗青葱 占卜巧拙 穿针走线 剪窗花:陕西黄土高原地区,在七夕节的夜晚也有举行各种乞巧活动的风俗,妇女们往往要结扎穿花衣的草人,谓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还栽种豆苗、青葱,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葱,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来占卜巧拙之命,还穿针走线,竞争高低 。
同时还举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动 。
七姐会:有的地区还组织“七姐会”,各地区的“七姐会”聚集在宗乡会馆摆下各式各样鲜艳的香案,遥祭牛郎织女,“香案”都是纸糊的,案上摆满鲜花、水果、胭脂粉、纸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绣等,琳琅满目 。不同地区的“七姐会”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谁的制作精巧 。今天,这类活动已为人遗忘,只有极少数的宗乡会馆还在这个节日设香案,拜祭牛郎织女 。
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备妥,傍晚时分开始向织女乞巧 。净水视影定验巧拙:
江苏一带的乞巧活动是取净水一碗于阳光下曝晒,并露天过夜 。即捡细草棒浮于水中,视其影来定验巧拙 。也有许多年青女子采用小针看水底针影来应验智愚的 。其他地区的汉族也多采用这种方式来应验巧拙智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