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的风俗是什么( 六 )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 。”“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 。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 。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 。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 。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右铭 。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 。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 。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 。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 。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 。
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 。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
在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三四月间,中国传统习俗中最重视的其一节日就是清明节了 。清明节就是现在的民间扫墓节 。按主日说,约在四月五日前后,按农历,则是在三月上半月 。古人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以这种岁时历法来播种、收成,清明便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时在春分后十五天,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
故谓之清明 。”所以,“清明”本为节气名,后来加了寒食禁火及扫墓的习俗才形成清明节的 。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寒食节正确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此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了!
在墓前祭祖扫墓,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 。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 。东周战国时代孟子的齐人篇也曾提及一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见战国时代扫墓之风气十分盛行 。到了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 。
”(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 。
而在寒冷的冬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妇孺耐不住寒冷,也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于是就定了踏青、郊游、荡秋千,踢足球、打马球、插柳,拔河,斗鸡等户外活动,让大家出来晒晒太阳,活动活动筋骨,增加抵抗力 。因此,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野外健身活动,使这个节日,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既有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到处是一派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 。
真是一个极富特色,非常特别的节日 。
6.寒食节有什么风俗活动
寒食节的风俗:
1、禁火:在寒食节的这一天禁止“火”的出现,包括烟火、生火做饭的火 。
2、吃寒食:寒食节吃寒食真的很应景,这是为了纪念古人介子推 。寒食即指冷的熟食,由于这一天不能生火,所以人们要提前一天准备熟食备好 。
3、祭拜祖先:寒食节缅怀和祭拜祖先是最重要的风俗,这一天很多人都会带着酒、香烛等物品到祖先坟头上香跪拜 。
4、户外活动:寒食节也是适合出门郊游的节日,这一天踏青、荡秋千、插柳、拔河等户外活动都是我国古人那流传下来的,非常值得纪念和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