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手里出汗是怎么了

1.宝宝的手出汗是什么原因?

宝宝手里出汗是怎么了

文章插图
盗汗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尤其是小孩生理性盗汗的发生率很高,有时弄得家长非常紧张,这就需要掌握如何区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盗汗 。
(1)生理性盗汗:小儿时期,皮肤十分幼嫩,所含水分较多,毛细血管丰富,新陈代谢旺盛,植物神经调节功能尚不健全,活动时容易出汗 。若小儿在入睡前活动过多,机体内的各脏器功能代谢活跃,可使机体产热增加,在睡眠时,皮肤血管扩张,汗腺分泌增多,大汗淋漓,以利于散热 。其次,睡前进食可使胃肠蠕动增强,胃液分泌增多,汗腺的分泌也随之增加,这可造成小儿入睡后出汗较多,尤其在入睡最初2 小时之内 。
此外,若室内温度过高,或被子盖的过厚,或使用电热毯时,均可引起睡眠时出大汗 。
(二)病理性盗汗:有些小儿入睡后,出汗以上半夜为主,这往往是血钙偏低引起的 。低钙容易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好比打开了汗腺的“水龙头”,这种情况在佝偻病患儿中尤其多见 。但盗汗并非是佝偻病特有的表现,应根据小儿的喂养情况,室外活动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还要查血钙、血磷及腕骨X线摄片等,以确定小儿是否有活动性佝偻病 。
结核病患儿的盗汗以整夜出汗为特点 。除此还有,面色潮红、低热消瘦,食欲不振,情绪发生改变等症状 。检查血沉,抗结核抗体、胸片等,常可发现异常 。
有一点要注意,详细查颈部有无淋巴结肿大,这对小儿结核病的诊断极有价值 。
综上所述,凡是影响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以及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的原因和疾病,都可以引起小儿盗汗 。作为家长,应仔细观察小儿,综合分析后再作出判断,不可盲目服药,以免引起不良后果 。
小儿盗汗如何防治?
小儿出现盗汗,首先要及时查明原因,并给予适当的处理 。对于生理性盗汗一般不主张药物治疗,而是采取相应的措施,祛除生活中的导致高热的因素 。此如,孩子睡前活动量过大,或饱餐高热量的食物导致夜间出汗,就应该对小儿睡前的活动量和进食量给予控制,这样也有利于睡眠和控制小儿肥胖,有益于小儿的身心健康 。有的小儿的夜间大汗,是由于室温过高,或是盖的被子过厚所致 。
冬季卧室温度以24℃~28℃为宜;被子的厚薄应随气温的变化而增减 。
一般说来,若家长注意到上述几种容易引起产热增多的诱因,并给予克服,出现盗汗的机会会自然减少 。即使小儿偶尔有一二次大盗汗,也不必过分担心,盗汗所丢失的主要是水份和盐份,通过每日的合理饮食是完全可以补充的 。
对于病理性盗汗的小儿,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缺钙引起的盗汗,应适当补充钙、磷、维生素D等,并应做到以下几点:
(1)多接触日光,包括户外光线及反射的光线 。可在户外活动,不要隔着玻璃晒太阳 。
(2)大力提倡母奶喂养 。
(3)早产儿、双胎,经常腹泻或有其他消化道疾病的小儿应注意加用维生素D 。
(4)北方农村或寒冷的地区要按计划地采取“夏天晒太阳,冬天吃D剂”的预防佝偻病措施 。
对于结核病引起的盗汗,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正规的抗结核治疗 。
无论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盗汗,护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小儿盗汗以后,要及时用干毛巾擦干皮肤,及时换衣服,要动作轻快,避免小儿受凉感冒 。注意及时补充水份和盐份 。可以补充口服补液盐,简称“ORS”,或白开水加点食盐、糖,糖可以促进水和盐的吸收 。被褥也要经常晾晒,日光的作用不仅在于加热干燥,还有消毒杀菌的作用 。此外,对易于盗汗的小儿,应进行有计划的体质锻炼,如日光浴、冷水浴等,以增强体质,提高适应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