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发烧避免五大降温误区


宝宝发烧避免五大降温误区

文章插图
近来 , 各大医院儿科门诊人满为患 , 连给打吊针、补液的孩子、“举杆子”的家长都没地儿站 。很多年轻父母抱着发烧的宝宝 , 一脸焦虑……在处理宝宝的发烧这一问题上 , 家长们办法多多 , 但却让宝宝因此而“受苦”不少 , 存在诸多误区 。
误区一:“裹蒸粽”式发热捂汗
宝宝一发烧 , 家长就给宝宝捂得严严实实 , 穿得“里三层 , 外三层” , 搞得像个裹蒸粽 。有的妈妈说 , 孩子发烧了很怕冷的 。有的说 , 穿得厚点是为了捂汗 , 孩子一出汗就退烧了 。
儿童的汗腺不发达 , 通过“捂汗” , 不易达到“发汗”的目的 。对儿童来说 , 往往越捂体温越高 , 容易造成“捂热综合征”(即因捂盖过严使得孩子出现高热、面色苍白、反应低下、呼吸困难等一系列症状) , 还容易诱发高热惊厥 。李栋方博士说 , 在儿童发高烧的时候 , 往往肢体循环会变差 , 手脚摸起来并不热 , 反而有些凉 。若出现手足发凉、怕风 , 喜欢依偎在妈妈怀里 , 有可能很快出现发热 。
所以 , 家长别以为孩子手脚凉就是穿得不够 。
当孩子发热时 ,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把孩子的衣服略微解开 , 充分散热 , 手脚要保暖 。很多老人家认为宝宝发烧了就不能洗澡 , 洗澡容易着凉 。其实发烧的孩子洗热水澡更有利于散热 。如果洗澡不便的话 , 用温水拭浴也是退热的一个非常有效的物理降温的方法 。
误区二:发低烧急于吃退烧药
刚出生才十几天的新生儿 , 着凉发烧38摄氏度 , 家长心急如焚 , 到医院后马上要求医生开退烧药 , 觉得不吃退烧药 , 孩子持续发烧会烧坏脑 。
新生儿(出生28天以内)不能使用退烧药 。事实上 , 一般情况下 , 6个月以上才可以用退烧药 。因为新生儿体质弱 , 体表面积大 , 服用退热药剂量难以掌握 , 容易出现虚脱或者胃肠道的损伤 。
专家认为 ,  一般情况下 , 退烧药也是要体温达到38.5摄氏度以上才用 , 低烧不用使用 。
对于6个月以下的宝宝 , 通常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 , 例如温水拭浴、贴退热贴、洗热水澡等 。但是如果以前有过高热惊厥的孩子 , 再次发烧 , 应该积极退热 , 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在体温38摄氏度或之前就服用退热药 , 以求尽快降温以免再次发生高热惊厥 。
误区三:高热不吃退烧药 , 非等医生给药
孩子都已经烧得满脸通红 , 体温都升高到39摄氏度了 , 家长还不给孩子积极降温 , 非等见了医生不可 。这样的父母还真不少见 , 他们不给孩子降温的目的是 , 担心给孩子吃了退烧药会影响医生判断病情 。
孩子如果烧到38.5摄氏度以上 , 就应该及时降温 , 可以尽快吃退烧药 。吃退烧药一般不影响医生对孩子疾病的判断 。现在门诊病人多 , 等候的时间长 , 孩子都已经高烧才抱来医院 , 再挂号、交费、候诊 , 还得三四个小时才能见到医生 , 这对儿童来说非常不利 , 因为长时间高热不处理容易造成孩子高热惊厥、晕厥等情况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