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针灸时出现的异常情况

【如何处理针灸时出现的异常情况】 小儿针灸虽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但在临床工作中偶尔也会出现一些异常情况 。出现后医生会及时作出正确的处理 , 家长们不必为此担心 。

如何处理针灸时出现的异常情况

文章插图
1、晕针:是一种最常见的情况 , 大多发生在针刺过程中 , 表现为突然出现精神疲惫、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多汗、心慌、四肢发冷、血压下降、脉搏沉细甚至神志昏迷 , 扑倒在地 , 唇甲青紫 , 二便失禁等。此时应立即停止针刺 , 将针全部起出 , 使患儿平卧 , 注意保暖 。轻者仰卧片刻 , 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 , 即可恢复正常;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 , 可刺人中、内关、足三里等 。晕针重在预防 , 如对第一次接受针刺治疗或精神过度紧张的小儿 , 应先做好解释工作 , 以消除对针刺的恐惧;同时要选择舒适的体位 , 取穴要少 , 手法要轻 , 医生会根据患儿的不同情况及早采取措施 , 防患于未然 。
2、滞针:是在行针时或留针后 , 医生均感操作困难而病人则感疼痛不适 。一般出现在精神紧张 , 行针手法不当和留针时间过长时 。如果患儿精神紧张引起局部肌肉过度收缩时 , 可稍延长留针时间;于滞针穴位附近进行按揉或在附近再刺一针 。若行针不当 , 可调节手法 , 即可消除滞针 。为了避免滞针 , 对精神紧张的患儿 , 要先做好思想工作 , 以消除对针刺的恐惧;同时医生要运用正确的行针手法 。
3、弯针:是指进针时或将针刺入穴位后 , 针身在肌肉内形成弯曲 。多发生在医生进针时用力过猛、过快或患儿在针刺或留针时移动了体位 。出现弯针后 , 不能强行拔针 , 应顺着弯曲方向将针慢慢起出 , 防止断针 。为了防止弯针 , 医生进针手法要熟练 , 并嘱患儿不要随意变动体位 。
4、断针:是指针体断在人体内 。多是由于针具质量有问题 , 进针前失于检查或针刺时将针身全部刺入穴位 。有时留针时随着患儿变换体位 , 对弯针、滞针未能进行及时正确处理而造成 。发生后态度要镇静 , 嘱患儿保持原有体位 , 以防断针向肌肉深层陷入 。根据断针的位置深浅 , 可用手指、镊子、手术等方法将针起出 。为了防止断针 , 针刺前应认真检查针具 , 针刺时不要将针身全部刺入穴位 , 同时要及时正确处理弯针、滞针 。
5、血肿:是指针刺部位出现的皮下出血而引起的肿痛 。一般是在出针后 , 针刺部位肿胀疼痛 , 接着出现皮肤青紫 , 如是微量皮下出血而致局部小块青紫时 , 一般不必处理可以自行消退 。若局部肿胀疼痛较剧 , 青紫面积大 , 可先作冷敷止血后 , 再做热敷或在局部轻轻按揉 , 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吸收 。
以上异常情况临床上是很少发生的 。而且在发生前医生都会做好预防措施 。即使偶尔发生 , 医生也会很快做出正确处理 , 不会影响疾病的治疗 , 请家长们放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