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拥有安全型依恋心理

怎样做才能让孩子拥有安全型依恋心理
前面提到过的小猴子试验中,小猴子没有选择每天为他提供食物的冰冷的妈妈,而是选择了用布头做的软蓬蓬的猴子妈妈!
【怎样才能拥有安全型依恋心理】 那么,这个假妈妈能让小猴子健康成长么?
观察结果显示,跟假妈妈一起生活后的小猴子,完全不能与其他小猴子相处,不能适应正常的群体生活 。其实不是不能,而是没人教他如何与他人相处的方法 。
这样的小猴子,就算亲眼看到其他小猴子摔倒了,也不会多看上一眼,好像死了都与他毫无关系 。
依恋心理与人的性格,以及之后所养成的应付社会的能力都有着很紧密的联系 。
心理学家爱因斯沃斯(Mary Ainsworth)进行了一项著名的实验,这个实验被称为“陌生情境实验”(strange situation) 。从对婴儿和母亲的研究中界定了亲子关系的基本类型 。
实验的大致内容如下:实验的操作者与作为实验者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一起进入一间放满玩具的房间 。当孩子在房间里玩的时候,父母就坐在旁边的椅子上 。没过多久,房间里进来了一位陌生人,进来的陌生人开始和孩子的父母聊天 。然后,孩子的妈妈离开房间,这个时候,孩子看到妈妈离开了,会觉得不安,陌生人过来安慰孩子 。过了一会儿,妈妈再次回到房间里,走过来安慰刚才单独和陌生人在一起的孩子 。
爱因斯沃斯通过这个实验将依恋心理分为了两大基本类型 。其中一种被称为“安全型依恋”,而另外一种被称为“非安全型依恋” 。
“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对母亲的依恋很有安全感,在妈妈离开的时候会有些沮丧 。但当妈妈回来的时候就会很开心,而且会表现出投入妈妈怀抱或是拉妈妈的手这类身体上的反应 。在妈妈不在房间的时间段里,也能够很好地和陌生人相处 。
“非安全型依恋”则可以具体分为“抗拒型依恋”(resistant attachment)、“回避型依恋”(avoidant attachment)以及“混乱型依恋”(disorganized attachment)这三种类型 。
“抗拒型依恋”的孩子,心里也是想与妈妈亲近的,但就算妈妈在身边,也不会表现出任何与妈妈亲近的行为 。这种类型的孩子,当妈妈离开的时候,会开始哭闹,而等到妈妈回来了,却又表现出对妈妈的抗拒 。属于这种心理类型的孩子,就算在妈妈身边,也会常常表现得很愤怒,对妈妈的很多身体接触也表现得很抵抗,对身边的陌生人更是警惕万分 。
当妈妈离开房间的时候,“回避型依恋”的孩子并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大哭大闹,
就算妈妈回来了,也不会表现出特别的兴奋行为 。
这种类型的孩子在面对陌生人的时候,也只是表现出一副敷衍了事的样子,感觉像是对父母没有什么特殊感情,对陌生人也比较冷漠 。
“混乱型依恋”的孩子,在面对陌生环境的时候表现为大哭大闹,反应很激烈 。
当妈妈回来的时候,会愣在那里或是动作比较僵硬 。
在与父母接触的时候,也会突然变得不易于亲近,躲得很远 。
好像不知道应该和父母亲近,还是保持距离 。
像这些在幼儿时期形成的依恋心理,会对孩子的将来造成很大的影响 。
具有安全型依恋心理的孩子,在与别人相处的时候态度积极,也能从与别人相处的过程中得到快乐感 。自己独处的时候比较平静,不会缺乏安全感 。
相反的,如果是非安全型依恋心理的孩子,常常会肯定别人而否定自己,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
总会出现依赖心理 。自己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就会表现出不安、愤怒的情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