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如,父亲胆大,有利于维护孩子的探求欲与好奇心;母亲相对胆小,所以显得安全 。“这是一对矛盾,但都是需要的 。过多的安全使我们不能冒险,也就缺少创造,所以母亲的过度补偿会让孩子出现问题 。”另外,男性活动范围大、内容多,可让孩子接触更多的外部环境;女性活动范围小,更倾向于观察细节,会培养孩子观察的能力、体验更加深刻 。
“有位女大学生快毕业了,但她不知道自己今后该与男人还是女人一起生活,她并非双性恋,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她的性别认同感没有建立 。”杨洪以这则病例说明,父母应树立孩子的性别模板,我们将来能否在社会中建立起身份认同,取决于我们是否建立起性别认同感,显然,父亲的缺失会让孩子的性别认同、继而是身份认同出现问题,也就难以适应社会 。
家庭教育应“宜粗不宜细”,分清“主干与分支”,不可本末倒置,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相辅相成的,教育是父母双方的责任,父亲不要放权,母亲也不应争权 。但在单亲或者分居的状况下,孩子会缺乏父亲的教育,这时该怎么办?杨洪认为,此时母亲千万不要去乱填补,宁缺毋滥,而且孩子对男性的学习,并非一定要来自父亲,这种状况下的孩子一样可以健康成长,因为生活中有很多可以借鉴或者替代父亲的榜样,可让孩子多接触一些男性亲属,逐渐学习,社会更是一个广阔天地,提供了很多学习机会 。
- 妈妈怎么变成了“母老虎”
- 孩子长高五项“注意” 六大食谱
- 教会宝宝穿衣的三攻略
- 三种不能对孩子说的“好话”
- 四个问题教女儿认识“女人”
- 家长 注意“乖孩子”的心理损伤
- 人参鹿茸煲汤致孩子性早熟
- 何时跟宝宝谈“性”最恰当
- 让孩子远离这15种有毒日常用品
- 您的孩子饥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