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馈|把“教育孩子”改成“反馈孩子”,你的教育就会豁然开朗了( 二 )


那为什么父母调整环境,改变了反馈就影响了孩子呢?
生命的本质其实是适应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最大可能地保证生存。这也就决定了,有什么样地环境,产生了什么样的反馈,人们就会表现出什么样的行为。所以,我们之所以教育孩子效果不理想,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创造出合适的环境,因此孩子也就没有表现出我们期望的行为。
举个例子,孩子为什么不喜欢阅读,只能说明父母没有创造一个阅读的环境。你说父母天天抱着手机玩手机,这样的环境下,孩子怎么可能会表现出喜欢阅读来呢?
换句话说,只要父母没有控制环境,环境产生的反馈没有改变,那么父母做出的教育行为也很难起到效果。在没有阅读的环境下,无论父母怎么强调阅读的重要性,逼着孩子阅读,孩子也很难喜欢阅读。
这也就决定了,只要我们控制好环境,反馈得当,就可以改变孩子。孩子的行为只是适应环境的产物,这才应该是教育的本质。因此当我们采用反馈思想时,就会下意识的思考整个环境的力量,通过环境来塑造孩子的行为。
不仅如此,用“反馈”的思想面对孩子,还可以完全避开“教育”思想下存在的问题。
1、反馈是以孩子为中心的
当我们问自己“如何反馈孩子”时,谁需要做出改变?毫无疑问,是父母。父母需要考虑孩子的认知能力、心理感受等,从而确定何种反馈是恰当的,是可以影响孩子的,然后及时做出调整,从而达到让孩子改变的目的。
那谁是这个行为的中心?答案显而易见,是以孩子为中心。父母是为孩子服务的,通过改变自己或者环境来改变孩子,而不是简单直接打逼迫孩子脱离环境的改变。
反馈|把“教育孩子”改成“反馈孩子”,你的教育就会豁然开朗了
文章插图
2、“反馈”反映的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反馈”是建立在以孩子为中心,通过改变环境来塑造孩子行为的,这就要求父母必然要反思自己的行为,因为自己的行为其实也是环境的一部分。所以,要谈如何“反馈”孩子,就必然涉及到如何调整自己的行为,分析自己的行为是否存在问题。当然,如果孩子的问题确实是父母行为造成的,那父母改变了自己行为,也就使得孩子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
3、反馈,不是控制的\"控制\"
反馈归根结底也是一种控制,只不过这种控制没有被孩子感受到,所以孩子不会觉得这是一种控制。
就比如说我们营造了一个读书的环境,那孩子意识到父母这是在想控制他阅读吗?不会的。因为父母并没有要求他去阅读。只不过在这种环境下,父母不说,孩子也会自然而然地就会走上阅读的道路。
总结
【 反馈|把“教育孩子”改成“反馈孩子”,你的教育就会豁然开朗了】当父母用“反馈”的思想面对孩子,而不是用“教育”的思想面对孩子时,父母把自己置于与孩子一个平等的位置,用整体性思维,通过调动整个环境的力量来改变孩子,因此可以更好的达到父母的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