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逃印度情绪骤起,中国手机下一站在哪?( 二 )


同样是在7月,印度财政部又发表声明,称印度税收情报局在调查时发现,OPPO逃避关税金额涉439 亿印度卢比(约合37.2亿元人民币),“已向OPPO印度公司发出通知,要求缴纳税款” 。
尽管中国手机厂商已在一定程度上做好了迎接印度营商环境巨变的心理准备,但过去这半年多时间里,印度对小米、OV等中国手机巨头的频频重锤,以及在行事上的不讲“武德”,还是让他们大呼意外 。
按照分析人士的推测,未来,或许只有少数资金实力较为雄厚的手机厂商,才有机会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维持在印的经营运转;但对于那些中小企业而言,他们也到了不得不考虑去留问题的时候了 。
曾经的“淘金”圣地
尽管当下印度屡屡对中国手机厂商发难,但在数年前,那里确实是一片充满潜力的热土,也是中国手机厂商“出海”的必争之地 。
人口红利是中国手机厂商扎堆印度的核心所在 。2015年前后,印度当地智能手机渗透率仍然只有17%,按照同年印度人口13.1亿计算,至少还有超过10亿印度人有望成为智能手机的首购用户 。
更何况,按照人口研究学家预测,按照增长态势,印度人口(2021年为13.9亿)将于2023年首次超过中国 。
中国手机品牌在印度市场快速爆发的另一重要原因,得益于印度在1991年开启的电信市场化改革,这使得本土通讯网络基础设施得到快速升级 。
尤其是进入2016年以后,印度城镇网络3G覆盖率达到35%,同一年运营商开始尝试提供4G网络 。网速迭代,直接刺激了当地对智能手机的购买需求 。
其实,最早进入印度市场的中国手机厂商并非是小米,而是也曾拥有过高光的一个广东品牌金立 。2007年,在那个诺基亚一统全球江湖的年代,金立选择与印度手机制造商Micromax合作,做起贴牌生意,并一度成为后者产量占比高达60%的供应商 。
2010年,金立成立海外事业部,2012年年中,金立决定砍掉ODM并成立印度分公司,尝试在当地推出自己的品牌手机 。在时任总裁卢伟冰力主下,2013年1月,金立手机正式在印度市场上启动销售,当年销量约为100万台 。
据金立官方此前披露的数据显示,2014年,金立手机全球出货2800万台,海外占比高达55%;其中,印度出货量接近400万台,成为印度第六大手机品牌 。
同样是在2014年,小米通过与当地电商合作全面进军印度市场,凭借其一贯的互联网销售模式以及较高的产品性价比,在印度一战成名 。到了2017年第四季度,小米在印度出货量首超三星,当季市占率达到25% 。
根据数据统计机构Canalys的数据,2021年印度智能手机出货量达1.62亿部,其中,小米出货量为4050万部 。一季度小米就以28%的市占率位列第一,三星紧随其后,VIVO、OPPO和realme分列第三、四、五名,市占率分别为18%、14%和12% 。
而OPPO和VIVO直接参考了国内“主攻线下”的战略思路,类似于以代理的身份入驻核心城市,并在周边城镇、乡村等配套设立服务中心,以满足当地人对手机零售的需求 。
这并不难理解,印度的城市乡镇形态与中国有着些许相似度 。印度的公共交通并不完善,加之电商渠道也只能覆盖部分地区,在广大的农村和小城市主要还是以线下渠道为主,两家手机厂商在线下方面的建设,为自身增加了更多销售机会 。
尽管中国手机厂商在印度的发展如火如荼,但印度官方集中打击对品牌方们依然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
根据Canalys最新发布的2022年第二季度印度市场智能手机出货量和市占率显示,小米、realme、VIVO、OPPO 四家中国手机品牌总占比达到67%,虽然这个数值可以说依旧可观,但还是较上一年整体下跌了五个百分点,受波及最严重的小米同比下跌了十个百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