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瓶树 水瓶树的特点

凤山故事之二、五月五来樟母谒
从陈氏祖祠出来,沿着弯曲的水泥小道走到清溪河边,看到一群群男女老少来来往往,有的挑着箩子,有的提着香纸祭品,沿着河边涌向村头 。前面传来阵阵的鞭炮声,绿树上空飘浮着淡淡的烟雾 。小编问身旁的凤山村陈氏理事会副会长陈才武,陈才武说,今天是五月五,是凤山村独特的民俗,一个重要的节日——母樟节 。小编第一次听说有“母樟节”,对此立刻产生了深厚的兴趣,想一睹为快 。
古樟树龄五百岁
陈才武带领小编来到一棵冠盖如云巨大的樟树下 。但见高三米的樟树头十分粗壮硕短,上分开四杈,一杈横生十几米,末端朝地部分已然干枯,朝上部分树皮隆起,生出若干小枝丫,正茁壮生长;一杈倾斜伸向河边,一杈则向上,不断开出无数个分杈散漫于空中;一杈已被锯断,中间有个枯洞,枯洞里长出一棵细小的植物,想必也是樟类 。
陈才武找来一条皮尺量了树围为7.8米,这个树围应该和沈郎樟相近了;樟高估计在30米以上;枝叶在蓝天摇曳,树冠荫蔽近一亩的地面 。树头钉着一块“福建省古树名木保护牌”,牌上记载:树龄500 。
陈才提讲述:凤山村原是个冲积地,清溪河蜿蜒而过,汛期河水暴涨,经常冲坏河岸,浸没农田,因而陈氏祖先在河岸边种上很多的樟树,用以固沙培土,保护河堤和农田 。上世纪五十年代时,尚有上百棵樟树保留着,然而在大跃进年代,将樟树砍伐殆尽,现存的这株大樟树,是当时驻村工作的纪大明先生力保,才得以生存下来 。
关于樟树,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清福宫往下二百米处的路边,原有一棵硕大的樟树,树头空洞可摆下一张床,人们称之为“樟义父” 。相传,上世纪初,这棵樟树突然不长叶子,历时三年,原来樟树已成精变人了,到广东某县做了三年的县令,他公正廉明,把当地治理得井井有条 。辞官后,当地百姓为了感谢他,特地派人来凤山寻找“樟树先生”,但凤山并没有名“樟树”之人 。广东人见到这棵大樟树,似乎有些明白了,于是对着樟树进行祭拜 。结果,当年这棵樟树又长出新叶子,郁郁葱葱 。人们都说,樟树又回来了 。
樟树竟可公母推
庄宝珠
小编对“母樟节”提出质疑:既然是母樟,那么这棵樟树应该是母的了,那如何区分公樟和母樟呢,小编百思不得其解 。
这时,樟树旁一个食杂店的女老板庄宝妹说:“我在此开店十几年,经常有老人家在店里聊天 。有一个老人曾说过,这棵樟树肯定是母的,因为树头短,开杈多 。而公的就不一样,是一根直直向上长 。”
【水瓶树 水瓶树的特点】听庄老板这么一说,小编觉得颇有道理,于是走到樟树底下,对其性别进行仔细分辨、认真推究 。这棵樟树果然枝杈多,四下散开,活象女人头上的秀发,还不断散发出淡淡的清香,俨然是一个美女樟 。以这个为标准,不难想象,“县令樟”应该是挺拔傲立、扶摇直上了 。
母樟救童几多回
当地流传着很多神樟救童的故事,凤山村人已将其视为儿童保护树神 。
相传,很久很多以前,有一对年青夫妇在田里割稻插秧,八岁的儿子在樟树下玩耍 。突然乌云密布,天要降暴雨了,夫妇只想着家里晒在谷架上的谷子要被雨淋湿,赶回家抢收谷子 。收完谷子后才记起儿子还在河边 。但这时暴雨已下,洪水已淹没了河边小路 。夫妻拼命趟到樟树下,哭喊着儿子的名字,不见儿子的身影,也没听到回应,只怕已遭遇不测了 。绝望之际,夫妇发现樟树一枝丫垂到洪水中,枝上有黑呼呼的东西,把枝丫拉近一看,原来是儿子双手紧紧抱住樟枝,避免了被洪水沖走,但已经奄奄一息了,是樟树救了孩子一命 。此后,年青夫妻为了感谢樟树的救命之恩,每年都会买些果品,带着孩子到樟树下进行祭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