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这些年 , 各种大学生或打工人因为还不上债务而选择跳楼的新闻 , 比比皆是 , 似乎我们都已经习以为常 , 觉得不是个事情了 。
但从来没有人问一句 , 为什么他们会选择自杀?仅仅是因为还不上债吗?但还不上债的人太多了 , 很多人都已经成为老赖了 , 也还是选择开开心心的生活 。
我认为这些因为还不上债而选择自杀的人 , 都有一个共性就是负罪感特别强烈!
是什么导致他们的负罪感比常人多一些?这就是今天的文章要探讨的 。
纵观各国的文化 , 只有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孝顺的思想 。
文章图片
孝或孝道、孝顺 , 是儒教传统提倡的行为 , 指儿女的行为应顺从父母、家里的长辈以及先人的意愿 , 不至于行差踏错而使他们蒙羞 , 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表现 。
中国是典型的经典父权制国家 。 年长的男性支配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 , 包括妇女和年轻男性 。 家庭中的女性不仅仅从属于男性 , 还要从属于年长的女性 。
就像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文章里说的那样:“他们以为父对于子 , 有绝对的权力和威严;若是老子说话 , 当然无所不可 , 儿子有话 , 却在未说之前早已错了” 。
文章图片
这样的文化背景下 , 我们会在父母和子女身上看到类似“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关系 , 子女似乎从一出生就亏欠了父母什么 , 所以在成长过程中 , 子女要遵从父母的意志 , 等父母老了的时候 , 子女们还有责任赡养老人 , 类似是在偿还某种债务 。
【为什么有人会因为还不上债就自杀?】而中国的父母们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为了你付出了多少多少” 。
这句话的背后的逻辑是 , 父母们其实是在期待孩子的某种回报的 , 至于这个回报是什么 , 则是根据父母的期望来决定 。
文章图片
加拿大小说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在《偿还》一书中 , 开篇就讲了一个父亲和儿子的债务故事:“加拿大自然作家欧尼斯特·汤普森·西顿在他21岁生日时 , 收到一份奇怪的礼物 。 这是一份账单 , 其中他的父亲记录了青年欧尼斯特的童年和青年时代有关的所有开销 , 包括医生为接生他而收取的费用 。 更加奇怪的是 , 欧尼斯特据说已经为此付了钱 。 我一度认为老西顿是个混蛋 , 但是现在我想 , 如果他在原则上是对的呢?我们单就我们存在这一事实就欠了某人或某物的债吗?”
故事的结局是西顿支付了账单 , 但从那以后再也没有和他的父亲说过一句话 。
父亲递上账单 , 儿子偿还债务 , 结束债权人与债务人的关系 , 从此他们之间将不再有任何瓜葛 。
类似的故事在中国的发展方向就是 , 女儿工作后会主动从自己工资中拿出一部分孝敬父母 , 类似在偿还父母养育自己过程中的各项费用支出 。
不可否认 , 我们每个人都能想象自己能存在于世间 , 唯一的原因就是父母 , 欠下的是生命之债 , 但几乎没有人想过要偿还这笔债务 , 更没有人会认为子女有偿还生命之债的必要 。
但经济上的债务却是可以计算的 。
如果父母生孩子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老了以后有人可以赡养自己 , 那这段关系的本质就是债务关系 。
养育的过程 , 父母就会不断地强调他们的付出 , 以此来加强孩子的亏欠感 , 甚至是负罪感 , 而年幼的孩子唯一能用来弥补亏欠感或负罪感的方法就是用漂亮的成绩来荣耀父母 。
- 妈妈唠叨是因为爱你?但凡有点脑子,都不会拿这句话当挡箭牌
- 糖尿病孕妇,生出来的宝宝会有缺陷吗?
- 家长3句话不离口,孩子容易变得自卑,第3句话会孩子会难过一生
- 上班朝九晚五,晚上可以陪孩子,为什么有些人还是要全职带娃?
- 宝宝都是“吃饭困难户”?爸妈学会这两招,宝宝也能自主吃辅食
- 墨宝非宝的《至此终年》,青春期叛逆不要太过,会留下遗憾终身
- 当孩子开始顶嘴,父母要学会这3句话,李玫瑾:孩子将来会更优秀
- “当你老了,会和子女一起住吗?”老人的回答,既现实又无奈
- 如果大家不生小孩的话,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 孩子的压岁钱,让父母保管才不会被挥霍掉,合格的父母更重视孩子如何花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