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有很多新闻 , 是关于如何提高生育率的 , 比如产假延长到3至6年 , 男性也可以有育儿假等等 。
这些建议有效果吗 , 当然会的 , 但是这只能惠及小部分职场规划不会瞬间崩塌的“非打工人”和部分效益好且正规的大企业员工 。
而那些在面试中 , 频频违心点头回答hr“你能接受加班吗”这类问题的人 , 不在此范围内 。
之所以会有上面那些意见 , 是因为对生育问题的关注点 , 还停留在表面 。 其实真正的核心问题是信任体系的不可逆破坏:1.对保育环境的不信任;2.对教育资源的不信任;3.不相信除了钱之外 , 孩子幸福感的来源 。
文章图片
1.保育环境
在一个父母都需要工作的家庭里 , 谁来照看孩子 , 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难题 。
现阶段大部分人的解决方法 , 就是请家里的长辈来照看 , 并聘用一个保姆进行辅助 。
说好听点 , 爷爷奶奶照顾孩子有经验更上心 , 说实际点 , 就是父母对家庭之外的人毫无信任 , 需要有人来监督才放心 。
这种现象和现代社会的社区结构紧密相关 , 在商品房火热之前 , 各个居住区基本是以父母上班所在单位划分的 。
在一个小区的居民 , 都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同事或朋友 , 邻居都是“熟人” , 对父母和孩子来说 , 这是一个安全的大环境 。
文章图片
而现在 , 安全地带只局限于家庭内部 , 所以孩子带的都是“提心吊胆” , 心太累 。
比如保姆带孩子下楼玩耍 , 一定要家人跟随 , 生怕孩子直接被拐跑了 , 家里标配摄像头 。
在这样需要投入极大关注才能保证安全的环境下 , 生孩子就跟生了个“心理负担”似的 。
文章图片
2.教育资源
“生儿育女”这个词包含养育孩子最重要的两个阶段 , 出生和教育 , 从小学开始到高中毕业 , 要经历12年的时间 。
教育贯穿了孩子的整个少年时期 , 而“读书改变人生”的观念 , 又是根深蒂固在每个人心里 。
所以 , 就造成了大家都削尖脑袋想要去最好的学校 , 或者更好的学校 。
诚然教育资源和力量确实存在不平衡 , 但是这对孩子未来的影响 , 却被某些以“贩卖焦虑”为生的人夸大 。 同时 , 孩子本身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 也被“懒惰”的父母所忽略 。
文章图片
他们往往过度追求外界对孩子的影响 , 而不是教会孩子应该如何获得知识 。
随后 , 就会形成一种会相互传染的悲观情绪 , 如果不能去好学校 , 还要生孩子干什么?
3.金钱“崇拜”
有太多电视节目里 , 父母流着热泪说道:“我想给孩子最好的” , 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 但这是必须的吗?
有时候 , 父母给孩子的爱 , 也许并不是孩子真正想要的 。 大房子 , 好车子 , 更美味的食物等等 , 这些想想都觉得很好 。
文章图片
但是 , 这些并不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爱的必需品 , 它们只是锦上添花 。
就像《李焕英》里 , 贾晓玲和妈妈的重逢 , 物质的拥有突然显得很多余 , 只要你在那里 , 世界就是明亮的 。
有很多时候 , 父母对孩子发自内心的爱 , 却要被金钱这个评价标准压的喘不过气来 。
这是时代的通病 , 是拜金思维下 , 所有人都无法逃避的“洗脑” , 好像只要有足够的钱 , 就一定能给孩子幸福 。
- 孩子内向、自卑,不利于未来的发展,家长要积极引导
- 发现青春期孩子的秘密,家长该怎么办?
- 还在让娃拼金钱、权势吗?优秀孩子的背后,“拼”的是父亲的教育
- 宝宝睡一会就醒,该不该“接觉”?接觉标准、接觉方法看这篇就好
- 孩子感冒、胀气老不好?多半是积食了,对照这些症状看娃占了几个
- 专家建议二胎、三胎,可不是所有宝妈都适合生,这个年龄更要谨慎
- 家长担忧:孩子缺乏专注力、老走神?德国家庭的“高招”值得借鉴
- 宝宝5个月后坐、爬、站、走,发育“里程碑”接连而至,爸妈知道早准备
- 如何不吼不叫,搞定孩子磨蹭、拖拉、不专心?
- 黑板上写着“亲戚、朋友、父母、爱人、孩子”,主持人请他在上面依次划掉他认为最不重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