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质化创业 同质化产业

当我们在高歌猛进之时,也恰恰是最容易忽视风险、最容易麻痹大意的时候 。长江商学院的这篇文章,站在冷静而理性的角度,阐述了全民创业无法回避的三大问题,如同“盛世危言”警醒创业者:从“创业潮”到“创新潮”,需要的是少一点急功近利,多一些敬畏和智慧 。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让“弯道超车”的创业商机俯拾即是 。在政策的扶持下,全球各地的孵化器、创业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资本市场上,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创业板和新三板更是将创业前景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
毫无疑问,今天我们已经开启了大众创业的新时代 。去年上半年,仅中关村新创办的科技型企业就已经超过9000家,平均每天诞生49家 。这个数字比2013年的6000家高出了1.5倍 。用百度创始人李彦宏的话来说,现在有各种各样的VC在百度大楼旁边的咖啡馆里长期驻扎,天天和百度的员工谈,想把他们忽悠出去创业 。
然而,全民癫狂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危险 。在这场创业者的饕餮盛宴渐入高潮之际,其实也正应该是宾客们坐下来思考创业的本质的时候 。如果“大众创业”不能够带来“万众创新”,那么杯光酒影、觥斛交错的热闹过后,或许不过是一场浮华 。
全民创业活动中体现出的大众化、同质化和空心化特征是今天的许多创业公司无法回避的三个问题 。
大众化
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将企业家精神定义为五层含义:第一,首创精神;第二,成功欲;第三,甘冒风险、以苦为乐;第四,精明理智;第五,事业心 。可以说,“企业家”具有丰富的内涵,对各方面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在美国,每年大约只有4-6%的新生创业家 。即使是在这个被认为富有创业精神的国度,企业家作为一种职业,也只是少数人的专利 。
今天在中国掀起的全民创业浪潮,正在将这项原本专属于精英的活动全面大众化 。然而,企业家精神的本质决定了它不是一种大众属性 。激增的创业活动背后如果没有相应水平的企业家精神作为支撑,就可能是随时会幻灭的海市蜃楼 。
全球观察创业组织(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GEM)每年都会对各国的创业活动进行监测和调查 。根据GEM公布的报告,近年来中国的创业活动覆盖率连年攀升 。2012年,中国18-64岁的人群在新创企业中工作的比例约为13% 。这个数字在2013年是14%,在2014年则达到了15.5%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群中识别出商业机会的比例并没有提升,对自身能力抱有信心的比例却从2012年的38%下降到2014年的33%,有了明显的下滑 。
展开全文
创业是企业家在识别商业机会的基础上,用实际能力将其转化为商业价值的过程 。但是失去了“发现机会”和“把握机会”的能力――这两个创新活动中最核心的要素作为支持,我们更愿意相信近两年来的创业热是出于对资本的追逐和潮流的跟风 。
另外,创业作为一种成功率极低的高风险活动,本身也不具备大众化的属性 。根据2013年国家工商总局发布的全国内资企业生存时间分析报告,近五成的企业年龄在5年以下,企业成立后第三年死亡率达到最高,达到9.5% 。
更近的数据也传递了相似的信息 。第三方网站IT桔子通过公开数据的统计发现:创业项目能够得到天使轮、A轮、B轮、C轮、D轮投资的比例分别是49.8、50.6、13.4、4.8、1 。也就是说,可以进入A轮的50个项目最终只有4.8个能进入C轮,1个能够进入D轮 。鉴于很多早期项目在获得种子轮或天使轮融资后,出于保密的需要而绝大部分都选择不对外公开,以及很多早期项目都是由创始团队自己掏钱启动的,这部分“隐性天使”并不在媒体的统计范围内,因此从天使轮到C轮/D轮投资的淘汰率还应该远远更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