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偏爱”和“不被偏爱”的孩子,二十年后过的是不一样的人生

前几天 , 微信妈妈群里有人抛下“重磅炸弹”:她的研究生导师家里出事了 , 小儿子抑郁自杀 , 伤口割得挺深 , 幸好发现及时抢回一条命 。
巧的是 , 导师家的两个儿子她都挺熟 。 大儿子清华毕业 , 留学深造 , 现在年入百万;小儿子性格内向 , 勉强上了个二本 , 现在年入十万 。
两个孩子身高、长相都挺相似 , 命运却大相径庭 。 导师经常在学生面前夸奖大儿子 , 几乎不提小儿子 , 对谁更偏爱 , 不言而喻 。
同样的父母、同样的环境 , 却给出不同的爱 , 养出不同娃 。 这背后藏着什么驱力?
01
被偏爱&不被偏爱的孩子 , 差别有多大?
父母给予孩子的爱 , 有一个作用:让人觉得自己能够拥有更多 , 不害怕失去 。 比如被父母疼爱的孩子 , 更愿意和小朋友分享玩具;不被父母疼爱的孩子 , 则更喜欢一个人孤零零的玩 。
电视剧《小舍得》中 , 田雨岚就是一个不被爱的孩子 。 她有一个糟糕的生父 , 原生家庭缺爱 , 因此总觉得自己拥有得太少 , 十分势利 。
父母离婚后 , 为了获得城市户口 , 她推动母亲当小三、嫁后爹 , 摇身一变成为了“城市大小姐” 。
日子过得不差 , 但田雨岚姿态很卑微 , 对后爹百般讨好、谨小慎微 , 总觉得后爹瞧不起她这个“拖油瓶” 。
为了赢得别人的重视 , 田雨岚逼儿子考出好成绩 , 结果儿子心理扭曲 , 在考场上自毁前程 。
她自认为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孩子 , 其实她给的不是爱 , 而是“不被尊重”的不甘心 , 所以儿子潜意识里也并不尊重自己 。
“被偏爱”和“不被偏爱”的孩子,二十年后过的是不一样的人生
文章图片
田雨岚后爹的亲女儿南俪 , 则活成了田雨岚的反面 。
工作上 , 南俪是年薪80万的优秀总监;家庭中 , 南俪是一位佛系妈妈 , 她的女儿虽然成绩普通 , 但性格开朗、健康积极 , 一举一动充满自信 。
为什么南俪和田雨岚的孩子差别这么大?因为南俪懂得“爱”孩子 。
孩子受委屈 , 田雨岚劝孩子忍耐 , 南俪却会直接找到对方 , 为孩子讨个公道 , 用行动告诉孩子:
你值得被尊重 。
被爱和不被爱的孩子 , 如同一颗种子 , 长出两种花 。
所以同一个家的两名女儿 , 也会“花开两朵” , 一朵像攀附他人的藤蔓 , 一朵像独自美好的芍药 。
为人父母的基本功 , 是允许孩子爱自己 , 不过分依赖他人 , 能够独自美好 。 这是一种偏爱 , 关键不在于“偏” , 而在于“爱” 。
父母偏爱某个孩子 , 是指无论外界怎么说 , 他都能把内心的积极感受表达给孩子 , 孩子也有足够强的内驱力 , 自由充盈的向世界表达爱 。
02
内驱力 , 孩子探索世界的能力
心理咨询师曾奇峰讲过一段话:
太需要孩子懂事 , 就是要孩子照顾父母的无能 。 小心翼翼善于看人眼色的孩子 , 一看就没有被好好对待过 , 所以一直没有安全感 。
孩子没有安全感 , 是因为很少被父母偏爱 , 内心没有内驱力 。
内驱力是荣格最先提出的概念 , 是指推动个体付诸行动 , 去满足内心需要的内部动力 。
比如 , 喜欢读书的孩子 , 一目十行都不觉得疲倦;不喜欢读书的孩子 , 读几个字就犯困 。
对阅读的热爱 , 就是孩子的内驱力 , 即使没有时间读书 , 有内驱力的孩子挤出时间都会去读;
但如果孩子对阅读没有内驱力 , 哪怕闲着没事干 , 宁愿玩手机都不想阅读 , 或者稍有困难就放弃读书 。
所以 , 判断一个孩子内驱力够不够强 , 就要看他实现目标的行动力有多强 , 是否能够做到“努力扫平障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