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奥马面裙”事件背后:汉服商业化提速( 二 )


从生产端来说,如今的汉服品牌处于早期阶段,产业链的不完善使得供应链能力不足 。创办于2007年的明华堂在定制路线中较为出圈,但由于汉服本身工艺复杂繁琐,工期仍旧较长 。汉服爱好人士张女士透露,有的系列需要等七八个月 。采访人员从明华堂官网获悉,其工期已经排到2022年10月底 。
即使是相对平价的汉服,生产周期也并不短暂 。采访人员联系多家汉服商家,有几家表示可以为消费者度身定制 。只要选定款式,给出商家需要的数据,包括身高、体重、三围等数据以及衣长、袖款等数据,商家便可以进行私人定制,一般工期要两个月左右 。
“汉服作为中国的传统服饰,很难进行机械化大规模生产,往往都需要单一设计、单一生产 。制作工艺和制作水平有很大限制 。在这样的背景下,商家很难通过规模效益来降低生产成本 。而在生产流程的再造和改革还需要较长的时间 。”江瀚说 。
鞋服行业独立分析师程伟雄表示,从工艺上讲,用服装流水线的生产方式去生产汉服肯定是有难度的 。汉服作为中国传统服饰,所用的一些面辅料、印染工艺以及缝制方式都不一样,比如现在的衣服多用化纤,而一些质感比较好的汉服会用到纯棉、天丝等,还配以手工刺绣 。裁剪方式也不同 。据了解,现代社会主流是“西式立体裁剪”,而传统汉服的裁剪方式汉裁工艺则与之大不相同 。采访人员获悉,汉裁讲究平裁和局部立体构造,平裁决定汉服的最基本框架和廓形,局部立体构造做调整,例如打褶 。
“汉服体系在历史上有断裂,没有形成固定的体系,直至现在行业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加上西式现代剪裁工艺的冲击,汉服相对于时装市场而言,如果是完整复原汉服更需要精耕细作,耗时费钱,而且不是普通的服装加工厂就能够做出来的 。”程伟雄说 。
不过,汉服规模不断扩大,部分品牌开始向供应链难题发力 。据了解,此前获得过亿元A轮融资的汉服国风品牌“十三余”已着手整合上下游供应链网络,通过确立培训体系和改造体系,保证汉服供应链环节的协同运转 。
国风美学品牌孵化平台俏汉唐通过孵化国风服饰设计师品牌,集原创设计、生产与销售一体,拥有全资生产工厂;近年大力发展汉服产业的曹县也开始从代工厂向原创品牌转型,逐渐形成从创意设计、原材料、款式、制版、印花、生产再到电商销售、售后服务等一条完整的汉服产业链 。
此外,相比较时装品牌而言,汉服行业当今呈现小而散的局面,缺乏品牌效应 。根据公开数据,汉服头部品牌的年销售额基本在几亿元,这与时装品牌动辄百亿元营收相去甚远 。
采访人员发现,汉服至今尚无固定体系,在汉服圈的内部也存在着几个派系 。张女士表示,自己是复原派,注重的是形制 。汉服群里有很多爱好者则更加注重日常实用性、美观性等,可以说是改良派 。同时不少爱好者表示,选择汉服看重颜色、布料、版型、性价比等,偶尔还会买布料自己设计和裁剪,对品牌并不十分看重 。
而缺乏品牌效应、对汉服的认知程度不同,导致价格体系较混乱 。“抄袭”“山寨”“低价竞争”困扰着原创品牌以及行业的良性发展 。“当前的汉服圈本身就有很大的差异性,所以对大部分的企业来说,需要看清市场的趋势 。对于汉服设计元素被滥用的情况,实际上是需要行业标准和行业自律 。在汉服制造之中,需要的是有顶层设计的企业进行标准化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把行业当前运营的问题和乱局解决 。” 江翰说 。
冷芸认为,只有拥有足够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品牌,才能让更多人关注和了解汉服或者某个传统文化元素,并推动其流行,最终走向产业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