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上门血液采样的 困局与破局( 二 )


接着是派出护士、检验技师 。护士、检验技师接到任务后准备好血液抽取用具即可前往用户住所 。此时信息系统会显示为派出中,并且可以利用GIS系统和GPS系统与用户共享位置信息,对护士到家时间做基本预判 。
接下来是血液样本的保存和运输,由护士将血液样本封存好带回医院血液检验室,或者通过运输员统一送往第三方检验机构检验 。
最后是血检报告发放,患者可以直接通过网络平台查看电子检验结果及医疗机构的分析报告,纸质版则可通过邮政服务寄送到家 。
目前,“互联网+上门血液采样服务”的市场已经形成 。在美团、京东健康、支付宝、腾讯健康等平台上,都可以搜索到“上门采血”的相关服务 。但这些服务的业务规模较小:普遍产品定价在150~200元不等(耗材大都需要单独另外购买),个别产品会有“超时间加收费用”的收费方式 。同时销量也较少,能搜索到的销量最高的产品仅500余条评论,其他产品的月销量基本都在三位数以内 。同时,这些产品的详情页面一般都有“提供正规医疗机构开具的评估文件、医嘱、处方”“居家环境清洁、安全、温度适宜”“具有攻击性、易产生过激反应,具有传染病的患者不在服务范围内”等要求 。采血方式多以传统的静脉采血为主,亦有一些产品采取指尖采血的方式 。产品评价则是清一色的好评,几乎没有中评、差评,消费者认可度较高 。
产业发展困局:消费需求与供给均有限、法律风险仍存
目前,“互联网+上门血液采样”产业的发展至少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制约 。
第一,实际消费需求有限,公众对疾病风险的认知不足 。“互联网+上门血液采样”既可以看作“互联网+护理服务”下的一个分支,也可以看作是远程医疗中为诊断决定提供血检支撑,真正实现“足不出户医疗”的一个环节 。然而,无论是哪一种都面临极为有限的消费需求:从“护理服务”进行理解,“上门护理”的对象一开始就是部分老年人群体 。2019年之前,鼓励“开展上门诊视”“上门巡诊”的两个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指导意见的通知》中提到的对象都是“行动不便或确有困难的老年人” 。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有超过2.64亿的60岁以上老年人,其中失能老人的人数超过4200万人,然而在这部分老人中,愿意单独做血液检测的少之又少,而其他可能涉及血液检测的慢性病治疗管理,患者通常又需要到医院去完成其他项目,此时单独的“上门血液采样”就显得十分鸡肋 。
而从“远程医疗的补充环节”进行理解,目前我国的远程医疗体系、市场发展尚不完全,尚且受到“禁止线上首诊”“禁止自动生成处方”等限制,“血检支撑”的用武之地较小 。
第二,人力、物力、财力的供给有限 。《关于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的试点方案对机构资质、护士资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拥有自己的互联网平台和实体护理站的互联网护理服务机构较少,且基础设置、资源供给集中于大城市,小城市、广大农村地区的服务供给明显短缺 。
护士方面,“至少具备5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和护师以上技术职称”的要求下,资历较高的护士本职工作匆忙,且适应能力有限,年轻护士又无法马上投入上门工作,适格的护士较少,同时资源倾斜现象同样严重 。
此外,血液标本送检时间还受到限制,凝血项目、电解质项目、肝功及多数血液酶类生化项目等应当在2小时内检验,血常规项目要在4小时内完成检验,如果统一送往医院、第三方检测机构,那么采样范围就要受到限制,而如果依居住区设采血点,就意味着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而这与有限的消费需求是相矛盾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