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上门血液采样的 困局与破局( 四 )


第二是承接疫情后的核酸检测资源转化,同时加强资源合作 。疫情带来的业绩高增长不具有可持续性已经成为业内的基本共识 。目前投入的大量用于核酸检测的资源日后也会转化为提供常规业务的资源,而血液检测无疑可以从中获益 。护士、采集点不足的问题,则需要医院、平台、第三方检测机构通力合作解决,如目前已经比较流行的“医院+平台”模式:平台免费向医院开放,解决“互联网+”的服务运营问题,发挥流量入口和渠道的优势;医院则发挥区位优势,辐射辖区,利用其人力资源提供各种居家护理服务 。
第三是通过技术手段和法律更新防范法律风险 。“执业地点”问题属于法律范畴,应尽快通过制定司法解释等文件跳出“发展养老服务”的“政策导向”逻辑,直接从全年龄患者层面明确上门护理、上门检验的合法性问题 。
护士、检验师的人身安全风险则可以通过签署服务协议、明确双方权责,安排护士两人一组上门提供服务,为护士提供执行职务的条件与保障,包括但不限于为护士提供手机APP定位追踪系统,配备一键报警装置,购买医疗意外险和人身意外险等措施解决 。
在医疗事故责任认定的场合,应尽量保证提供服务全程录音录像,以保证侵权责任归属认定准确 。至于多主体的责任分配纠纷风险,则可以通过合作协议的形式明确医疗机构和第三方平台的责任关系,通过格式服务合同明确医疗机构和患者间责任关系,提前做好纠纷应对准备来进行解决 。
“互联网+上门血液采集”是“互联网+护理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慢性病高发、老龄化程度加深的国情下具有实际价值 。但是目前该机制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一些市场因素、安全风险问题仍阻碍其进一步发展 。但随着“互联网+护理服务”法律法规的健全,医疗信息复合型人才的增加,整个远程医疗体系的完善,该种模式能够得到全方位的完善,更好地服务于公众的生命健康和医疗事业的发展 。
(作者系北京中医药大学法律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