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测验:真能测出“我是谁”吗

“刚发现自己是ENTJ(一般指指挥官型人格),还非常典型”“本人ISFP(探险家型人格),想找个INTP(逻辑学家型人格)交朋友”……这一串由四个字母组成的“单词”,不是什么“暗号”,而是风靡互联网许久的“MBTI”人格类型,也是时下年轻人最新的“社交名片” 。
有机纯牛奶(网名)是账号MBTImemes的运营小编之一,她发现,“FP”(情感F+理解P型)人最容易较真,往往在评论区讨论激烈的全是“FP”人 。她透露,“‘INFP’(调停者型人格)比较敏感,不能随便开玩笑 。”通过对MBTI的深度理解,她把MBTI当成一种社交话语,“了解之后可以跟别人有话题,遇到不认识的人可以不那么尴尬,同时也避免踩雷” 。
在许多人热衷的星座、塔罗牌占卜之后,“你是什么类型?”成为判断人、分类人的又一方式 。这些看起来让人一头雾水的字母真的能刻画某类人吗?为什么人们对心理测验如此关注?心理测验真的可以给我们的生活提供帮助吗?一起来听听专家们怎么说 。
人格分类:易被贴标签
MBTI(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全称“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是一种人格类型理论模型,由美国作家伊莎贝尔·布里格斯·迈尔斯和她的母亲凯瑟琳·库克·布里格斯共同制定 。
模型以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划分的8种心理类型为基础,形成“注意力方向”“认知方式”“判断方式”“生活方式”四个维度 。每个维度包括两个端点,即“外倾E(Extrovert)和内倾I(Introvert)”“理智T(Thinking)和情感F(Feeling)”“实感S(Sensing)和直觉N(Intuition)”“判断J(Judgment)和理解P(Perceiving)” 。四个维度组合起来,就是四个字母,代表着测试者的整体人格类型,最终得出16种人格类型 。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师李同归认为,MBTI在最近一段时间的流行,尤其在网络时代成为年轻人之间社交的“噱头”,得益于商业模式的推广,“但MBTI在学术界一直存在巨大争议 。总体来说,质疑它的声音更大,其科学性一直存疑 。”
“作为一个科学的心理测量工具,它有一整套的客观评价体系,比如测量的信度(测验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效度(测验工具是否测量到了真正所要测量的内容的程度)、常模(测验系统的解释标准,需要找一群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施测,然后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才能确定)等等 。”李同归解释道 。
“MBTI测试的信效度比较差,缺乏足够的数据支撑,这是它没有被科学界充分承认的主要原因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陈祉妍表示,“MBTI把人分类型,类型和类型之间有较为突出的差别 。在此情况下,就容易出现贴标签的效应 。这样贴标签可能限制了自己 。每个人有很多种潜能,都不是一个测试能够完全界定的,所以这个部分要慎重 。”
而对于MBTI测试成为“社交密码”,陈祉妍认为,“用它来做一些交流,比如作为跟朋友交流,或作为社交、团队互动的工具,我认为MBTI测试还是有其独特的价值 。因为这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人有不同的性格类型 。人和人之间的差异不是‘我对你错’‘你好我坏’的关系,而是在不同的情况下,每个类型都代表着不同的优势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种对多样性的理解和欣赏是较好的看人世百态的态度,同时年轻人希望通过测试去寻找自己,我认为这其实也是积极的心理需求 。”
回答“我是谁”:就像是照镜子
菜菜(网名)从小就喜欢玩“测测你是小说中的谁”“测测你是动画中的谁”等小游戏,“明知道这是贴标签,也不科学,但很好奇自己的那个标签是什么” 。甚至在一次考试前,菜菜也在网上测了“很多乱七八糟的占卜,比如‘测测你的9月运势’之类”,希望为考试增添点信心,“结果好就心满意足,结果不好就说这没有科学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