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erp( 二 )


首先,管理软件本身存在技术问题 。当时进口的国外软件大部分运行在大中型计算机上,大多是比较封闭的专用系统,开放性和通用性差,设备庞大,操作复杂,系统性能难以提高 。而且国外软件没有完成国产化工作,然后成本高,同时缺乏相应的配套技术支持和服务;其次,在MRP-II的应用和实施方面缺乏经验 。第三,思想认识上有障碍 。当时的企业领导大多对这个项目不够重视,只把它当成一个简单的计算机技术 。尽管如此,一些企业还是获得了一些利益,比如北京第一机床厂、沈阳机床厂、沈阳鼓风机厂 。有些企业应用不理想 。比如,广州标致汽车有限公司在80年代末花了2000多万法郎从法国引进MRP-II系统,并安装在BULL公司的两台DPS7000主机上 。目标是实现对整个公司的订单、库存、生产、销售、人事、财务的统一管理,从而提高公司的经营效率 。然而,软件系统的应用部分仍然没有达到软件系统功能的十分之一 。所以,从整体上看,企业获得的收益远远不是巨大的投入和当初的宏伟计划 。
为此,有人认为‘国外MRP-II软件不适合中国国情和工厂条件’;有专家学者在分析总结了这一节的应用后,提出了‘三分之一’的论点,即:‘国外的MRP-II软件可以用三分之一,修改三分之一就可以用,三分之一就不能用 。’这就是被人们戏称为“三三”理论的阶段 。
成长期
这一阶段大致是从1990年至1996年,其主要特征是MRP-II/ERP在中国的应用与推广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从实践上否定了以往的观念,被人们称为”三个三分之一休矣”的阶段 。
该阶段唱主角的大多还是外国软件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的经济体制已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产品市场形势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这对传统的管理方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该阶段的管理软件虽仍然主要还是定位在MRP-II软件的推广与应用上,然而涉及的领域已突破了机械行业而扩展到航天航空、电子与家电、制药、化工等行业 。典型的企业有成都飞机制造工业公司、广东科龙容声冰箱厂、山西经纬纺织机械厂、上海机床厂、一汽-大众汽车集团等 。此外,像北京第一机床厂、沈阳机床厂、沈阳鼓风机厂等老牌的MRP-II用户在启动了国家”863″的CIMS(ComputerIntegratedManufacturingSystem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重点工程后,都先后获得了可喜的收益 。如北京第一机床厂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以生产管理为核心,联接了物资供应、生产、计划、财务等各个职能部门,可以迅速根据市场变化调整计划、平衡能力,效率提高了30多倍,为此于1995年11月获得了美国制造工程师学会(SME)授予的”工业领先奖”;广东科龙容声冰箱厂的MRP-II项目,经美国APICS(美国生产与库存管理协会AmericanProductionandInventoryControlSocietyInc.创建于1957年)的专家认定达到了A级应用水平,等等 。总之,大多数的MRP-II用户在应用系统之后都获得了或多或少的收益,这是不容否定的事实 。
之所以取得了这样的成绩,主要原因在于:一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如客户机/服务器体系结构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推出和普及、软件系统在UNIX小型机/工作站上以及微机平台上的扩展和软件开发趋势的通用性和开放性都使得MRP-II的应用向更深更广的范围发展;二是由于中国企业已进入体制转变和创新阶段,积极地革新企业管理制度和方法,并采用新型的管理手段来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三是一些国外的软件公司已完成了本地化的工作,其产品在开放性和通用性方面也作了许多改善,同时我国的财务制度和市场机制也逐渐向国际化靠拢,再有就是一些国内的公司对国外软件经过二次开发和改装后形成了国内版本的软件并将其推向市场,使得中国的企业有了更广的选择范围;四是人们在经过了一段学习和探索之后,在观念上开始转变,实践上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为此,业界有识之士高声疾呼”三个三分之一休矣”,进而对该阶段MRP-II在中国的推广和应用给予了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