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错位的家庭关系正把孩子推入游戏旋涡


游戏|错位的家庭关系正把孩子推入游戏旋涡
文章图片
面对一个沉迷游戏无法自拔的孩子,是怪游戏,还是怪孩子?
答案或许都不是 。
2019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曾带着团队做过一项调研,希望能从行为特征上筛选出沉迷游戏的孩子 。调研面向1万多名未成年人,问卷选用了八大问题,如“是否闲着就想上网”“只能玩一小时,但是否控制得住自己”“玩游戏是否会影响睡眠”……
孙宏艳的团队通过调研发现,在民主型的家庭环境下,孩子沉迷游戏的比例为1.7%,专制型家庭的孩子沉迷游戏的比例为9.7%,而放任不管型的家庭,这一数据比例则高达了11.7% 。
“游戏沉迷的问题实际上是生活问题的网络化 。”孙宏艳认为,如果孩子沉迷游戏,那家长更应该反观孩子的生活上出现了什么问题,而不是一味地去责备孩子 。
游戏|错位的家庭关系正把孩子推入游戏旋涡
文章图片
家长只充20元话费,孩子当全班面摔手机
在一家工读学校任教多年的金明(化名)曾亲眼目睹了太多分裂的“游戏家庭” 。
就在金明的课堂上,曾爆发过一场因游戏费用而产生的剧烈家庭冲突:为了限制孩子玩游戏,父亲每个月只给孩子的手机充20元话费 。两代人言语之间发生摩擦,当着全班的面,父亲和孩子吵了起来 。孩子把手机狠狠地摔在了地上,并对着父亲大声嘶吼,当场所有人都被吓着了 。
有一次,一名学生的妈妈在电话里向金明哭诉:孩子抱着手机玩游戏,晚上不睡觉,早上睡不醒 。在话筒的另一侧,不时传来摔东西的“哐当”声,“吵得很凶” 。
当金明见到玩游戏的这个孩子:脸色惨白,高高的个子,瘦得皮包骨,“突然觉得挺可怜的” 。他能感受到家长的痛心:无论说什么,都走不进孩子的大脑,“叫不醒他了” 。
金明分析原因,孩子在青春期需要自我认同——他在网络中享受到了荣耀,而在现实生活中这一块是缺失的 。于是,孩子就逃到网络世界里了 。
多年来,孩子和大人在游戏上的抗争从未停止过 。
金明做过班主任,曾让孩子把手机都交上来 。有的孩子把手机藏起来,交上一个仿真模型手机,晚上睡觉时总想着要玩游戏,“不玩就很难受,心里就像是‘吸毒’一样,六神无主,上课完全没办法集中,整个人都很涣散 。”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青少年工作系副教授、青少年健康研究中心主任周华珍曾主持过一项研究,并发布了《青少年成瘾行为调研报告—基于2017/2018青少年健康行为网络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这项研究显示,有18%的青少年玩电子网络游戏超过“4-5小时” 。她进一步解释,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判断标准,通常认为,每周玩游戏超过5天、每天超过5小时就很可能成瘾 。
在孙宏艳看来,孩子沉迷游戏,“板子”不能只打在游戏和孩子身上,更深层的原因是家长忽略了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 。
孙宏艳曾和一个网瘾矫治机构的孩子沟通 。她问孩子:游戏玩了多久才被家长送进来的?孩子回答:中考结束后,玩了一个暑假 。她接着问孩子,之前玩吗?孩子摇摇头 。后来孙宏艳才知道,家长管不住孩子,觉得孩子玩游戏的时间太长了,就直接把孩子送到了网瘾矫治机构 。
“防止未成年人沉迷游戏,不应该仅仅依靠技术,家庭的力量也需要被关注 。”孙宏艳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