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不良饮食习惯是什么 不良饮食行为有哪些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吃”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虽重视“吃”,却不见得人人都会“吃” 。病从口入,这是常有的事,除了吃了不清洁的食物会导致生病外,不良的饮食习惯也影响着身体健康 。

10个不良饮食习惯是什么 不良饮食行为有哪些

文章插图
1吃得过咸
咸的代表是食盐,食盐中所含有的钠和氯是人体新陈代谢所必需的物质,它们对于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长期吃得过咸,可引起诸多疾病,包括脑卒中、肾脏病、骨质疏松、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 。
中医认为,咸味入肾具有补肾养精的效果,但过食咸味食物,致肾自伤,不能主骨,即会出现骨骼的劳倦困惫,同时可进一步影响到其他脏腑 。俗话说:“淡盐水好如参汤,浓盐水却似砒霜 。”我们应改掉“吃得过咸”的饮食习惯,我国营养专家建议健康人每天盐的摄入量应为6克 。
2吃得过甜
甜的代表是糖类,日常食用的蔗糖、粮食中的淀粉、植物体中的纤维素等均属糖类 。糖类是一切生命体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 。但若过量摄入则会导致龋齿,引发肥胖、糖尿病、骨质疏松、维生素B缺乏,甚至会助推乳腺癌的发生 。
中医所说的甘味食物,不仅指食物的口感有点甜,更重要是具有补益脾胃的作用 。中医认为:甘味入脾,具有补益脾气的作用,但过食甘味食物,一则滞缓上焦,出现心气喘满,另一方面引起脾气偏胜,损伤肾脏,会使颜面发黑,肾气失去平衡,同时会使骨骼疼痛、头发脱落 。故有“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之谓 。
3吃得过苦
适量的苦味具有除燥热和利尿等作用,能调节人的神经系统功能,缓解由疲劳和烦闷带来的恶劣情绪 。但是,吃得过苦易导致消化不良,还会引起恶心、呕吐或者出现其他疾患 。
中医认为苦味入心,具有降心火的作用,同时也易导致人体阳气受损,会引起腹泻、消化不良等 。过食苦味食物,会引起心气偏胜,损伤肺脏,而且又因心属“火”、脾胃属“土”,心病而“火不生土”,因此脾胃就会虚衰,故有“味过于苦,脾气不德,胃气乃厚”之谓 。
4吃得过辣
辣的代表是辣椒,辣椒含有多种生物碱能刺激口腔黏膜,促进唾液分泌及胃蠕动,有利于食物消化 。但是长期吃得过辣,可引起味觉减退 。可导致胃肠粘膜过度充血,胃肠蠕动加速而产生腹痛、腹泻 。会直接刺激胃黏膜及溃疡面,加重胃内局部的血管发生充血扩张,还会引起胃出血 。会刺激胃肠粘膜,诱发基因突变,导致胃癌、结肠癌的发病率升高 。
中医认为辛味入肺,具有益肺气的作用,过分嗜辣,会引起肺气偏胜,一方面容易胸闷、燥咳、口舌生疮、大便干燥 。另一方面导致肝血不足,筋脉失血,爪甲失荣 。同时还常出现头晕目眩、面色无华、视物模糊等肝血虚的症状 。故有“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之谓 。
5吃得过酸
酸的代表是食醋和含有机酸的水果,酸味有助于增进食欲、开胃、利消化 。但长期吃得过酸,一方面损伤牙釉质,另一方面会导致胃酸过多和胃肠道不适,可能引起胃炎、胃溃疡的发生 。
医学证明,如果人体体质倾向酸性,人体细胞的作用就会变差,废物就不易排出,肾脏、肝脏的负担就会加重,新陈代谢缓慢,器官功能减弱,容易得病 。中医认为酸味入肝,具有滋养肝气的效果,但过分嗜酸,会引起肝气偏胜而克脾胃,使脾胃功能失调 。故有“味过于酸,肝气以律,脾气乃绝”之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