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睡,奶奶马上就来


我不睡,奶奶马上就来

文章插图


案例过程:
中午,其他的孩子们都差不多进入梦乡了,但是朱捷小朋友就是不肯躺下床去,从开学到现在他一直没有上床午睡 。
我一边摸他的小脸一边跟他说:“捷捷,睡觉了,睡觉了才可以长的和老师一样高的呢 。”他说:“我不睡,奶奶等下就来 。”“你把鞋子脱下来,坐在床上不睡觉,好不好?这样会舒服的,奶奶来了也看的见 。”捷捷顺着老师的意思把鞋子脱了 。“捷捷,我们不睡觉,躺在床上等奶奶好吗?”“不,我要坐着,奶奶来了我就可以看见了 。
”“那你把头对着门这一头睡好不好?奶奶来就可以看见奶奶了,不信你躺下去看看,能不能看到门呀?可以的吧 。”他听着老师的话,把头朝着门的那一头躺下去了 。“捷捷,老师也帮你看着门哦,奶奶来了老师就告诉你好吗?”就这样捷捷在老师的“陷阱”下慢慢地入睡了 。
分析:
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孩子,他们在情绪上都有一个过渡期 。捷捷在家是由奶奶带的时间较多,在情感上对奶奶有了一定的寄托 。上幼儿园了,奶奶不在身边,他在心灵上就少了这份寄托,多了一份不安全感 。对于像他这样的孩子,老师要学会从孩子的角度思考,找出真正的原因,试着去淡化孩子心理上的症结 。



老师,我可以和你说句真心话吗?
“你是大嘴巴河马吗?”





案例记录:
今天我的活动是给孩子们讲一个故事——《大嘴巴河马找工作》,孩子们都很感兴趣,听得很入神 。当我讲到“大嘴巴河马刚一开口唱歌,玻璃就掉了下来,这是为什么呢?”孩子们马上举手回答,我请许奕诚来回答问题,许奕诚很认真又很兴奋地回答到:“因为河马的声音太大了,‘啊-啊’,所以玻璃掉下来了 。
”说完,又仰起脖子叫了几声 。我请他坐下,并肯定了他的回答 。没想到,他才坐下来,又开始叫了起来,其他小孩也似乎很感兴趣,都纷纷开心地效仿起来 。
看到孩子们这样,我顿时没了主意 。看到许奕诚那样开心地仰着脖子“练嗓子”的样子,我突然很生气,于是“笑里藏刀”地问道:“许奕诚,你是大嘴巴河马吗?”孩子们听到了,都纷纷停住了“练声” 。我很满意地继续我的故事,可是我发现很多孩子的注意力已经开始下降了,小动作多了起来,这是怎么回事呢?我纳闷了 。
案例分析:
孩子们对这个故事有着自己的理解,他们对动物的一些特点很感兴趣,特别是对怪异的事件很感兴趣,比如说河马嗓门大的特点,他们很喜欢 。因为喜欢,所以他们愿意纷纷效仿,这是他们表达自己对故事理解的一种方式 。而且,语言课在很多的情况下都是老师讲孩子听,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下降,孩子自己也想通过这样的效仿来增加一些情趣 。
然而对于这一点,我却没有意识到,反而利用教师的权威将这种自然的流露压制了下去 。孩子是顺从了我的“意愿”,可是,他们也没有兴趣再听我讲故事了 。相反,如果我满足了孩子的这点小小的愿望,让孩子们尽情“效仿”的话,我想不仅孩子的兴趣得到了满足,也会让孩子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后面的活动中去的 。
“你是大嘴巴河马吗?”这样的“笑里藏刀”,说给我自己听,我都觉得很伤心,很难过 。
作为一个老师,我是多么的无知啊,我的教育理念是多么的落后啊!教师应该是孩子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而我不但没有引导、支持,反而采取了压制的态度 。这于“二期课改”的教育理念相处是多么的背道而驰啊!我的那些孩子们,当你们听到老师的那些话时,是不是很失望,很伤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