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自理能力亲子游戏( 三 )



根据小班幼儿喜欢边说边玩、爱游戏的特点,再结合二期课改中提出的一日生活皆课程和课程整合精神,最终提出"在游戏中培养小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
1.教师应该在游戏中用什么方法去培养
1.1把生活能力培养寓于易读易记的儿歌中,寓于有趣的情景中 。好奇、好模仿、想说话是孩子的年龄特征,我们把生活自理技能设计成有趣的情景故事,形象的儿歌,让孩子在看看、说说中理解内容,懂得粗浅的道理,从而掌握动作技能 。例:学吃饭,我们在培养小朋友自己吃饭时,尊重和培养让其自己吃饭的欲望 。让孩子自己吃饭,虽然边吃边掉饭粒,但老师还是坚持让小朋友自己吃,随时帮助纠正拿勺的姿势 。
我们老师还不时提醒幼儿:"小调羹,拿拿好,小饭碗,扶扶牢,小眼睛看好碗,吃得干净真正好 。""吃饭时,要坐好,慢慢吃,细细嚼,不掉饭,不洒汤,好好吃,长得胖 。"现在孩子进餐时偏食现象较多,有的则是咀嚼能力不够所致,多数幼儿不喜欢吃菜是嫌老,不愿多嚼 。老师就在吃饭前设计成兔妈妈请客的情节,先请喜欢吃菜的小朋友来吃,请其它小朋友看,他是怎么嚼的,看着小朋友吃得津津有味的样子,其它小朋友也被勾起了食欲,纷纷说:"妈妈我也要吃 。
"在进餐时,"兔妈妈"及时鼓励吃得好的"小兔子" 。有的孩子不会啃骨头,不会吃鱼,老师则分别扮演"狗妈妈"、"猫妈妈",教孩子怎样吃肉骨头和鱼,孩子在愉快的气氛中边学边吃,渐渐地使孩子感到吃饭也是一种乐趣,从而更好地进餐 。可见,语言的参与,使学前儿童的认识过程发生质的变化,幼儿在说说学学做做中掌握了自理技巧 。
1.2用游戏性方法去培养
1.2.1用生动、有趣的游戏形式、游戏语言和多维的游戏材料,鼓励幼儿练习生活自理的技能 。根据《纲要》精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注重活动过程,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 。比如区角活动、表演和角色游戏:喂动物宝宝吃食,"给小猫洗脸","给布娃娃扣纽扣"等,这类游戏是用拟人化手法的构思情节来巩固自理能力的 。
孩子们在这些游戏中,会学到一些吃饭、穿衣、整理玩具等基本技能 。然后,再帮助孩子迁移到他自己的实际生活中 。这种方法,符合幼儿心理特点,自然亲切,生动活泼,收效较明显 。
1.2.2在角色区练习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角色游戏是幼儿反映社会、反映成人活动的一种游戏 。角色游戏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如爸爸妈妈常常会带着孩子去超市购物,在购物中孩子会很清楚父母怎样与售货员交易;头发长了,爸爸妈妈带孩子去理发 。这都是孩子看到的,甚至参与过的事情,因此在幼儿园开展的角色游戏中,孩子就会把自己在平常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及亲身经历的,统统在游戏中通过逐步想象反映出来 。
例如在观察家的活动中发现了这样一件有趣的事:妈妈袁宇茜在和客人玩,这时,爸爸仲王泽正抱起娃娃,忙着给娃娃洗头发,然后,他拿起剪刀开始帮娃娃剪头发,袁宇茜看见了连忙拿出镜子说:"宝宝,看看漂亮吗?"仲王泽和袁宇茜都笑起来 。角色游戏让孩子体验了生活中的乐趣,同时也为孩子的未来奠定良好的基础 。
1.3用操作性方法去培养 。比如,我们在操作区,我们投放了一些塑料瓶让幼儿拧拧盖盖,还放置了用可乐瓶制成的瓶娃娃和黄豆、蚕豆、小勺等,让幼儿做喂宝宝的游戏,在娃娃家放置一些娃娃,让孩子们给娃娃洗脸、洗手、穿衣、穿鞋,在游戏操作中,得到生活体验,得到生活能力锻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