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个民族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 五十六个民族的风俗( 三 )


16、赫哲族 (hè zhé zú)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繁衍生息 。历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 等不同名称 。新中国成立后,统一族名为赫哲,意为居住在“东方”及江“下游”的人们 。河灯节是赫哲族的民间传统节日,世世代代靠捕鱼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农历的7月15放河灯、祭河神,以此来祈祷、祝福族人平安、捕鱼丰收 。
17、门巴族 (mén bā zú) 门巴族据藏文史籍记载,门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区繁衍生息 。门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脱、林芝、错那等县 。“门巴”意为居住在门隅的人 。门巴族沿用藏历,节日也与藏族相同 。节日期间要杀牛宰羊,置办丰盛的酒菜,宴请宾客 。相传藏传佛教的佛祖释迦牟尼诞生和圆寂的日子是藏历四月十五日,为了纪念这一天,门巴族地区的所有寺庙念经祈祷,举行各种宗教活动 。
18、白族 (bái zú) 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 。白族自称“白伙”、“白尼”、“白子”等,汉语意为“白人” 。1956年,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白族 。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被定名为“三月街民族节” 。另外还有“火把节”(又称星回节)等民族节日 。
19、保安族 (bǎo ān zú) 保安族因信仰伊斯兰教和风俗习惯与当地回族略同,又被称为“保安回” 。1950年根据本民族人民意愿,定名保安族 。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甘肃省一带 。保安族通用汉文,多信仰伊斯兰教 。著名的保安腰刀的生产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尤为藏族人民所喜爱 。保安族的节日同许多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相同,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祀日等,家家都要炸馓子、油餜、蜜圈圈和油香 。
20、布依族 (bù yī zú) 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 。解放前,布依人被称为“仲家”、“水户”、“夷族”、“土边”、“本地”、“绕家”等 。1953年,贵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代表经过协商,正式统一用“布依”作为本民族的名称 。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传统节日除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外,还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节”等,最隆重的节日是农历“六月六” 。
21、达斡尔族 (dá wò ěr zú) 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 。“达斡尔”意即“开拓者” 。族源契丹 。十七世纪中叶,这个民族为维护祖国统一,打响了武装抗击沙俄入侵的第一枪 。达斡尔族称春节为“阿涅”,也把春节当做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 。正月十六为“黑灰日”,在黑灰日这一天,人们之间互相往对方的脸上抹黑,认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 。
22、德昂族 (dé áng zú) (崩龙族)德昂族原名“崩龙族” 。1985年9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改名为德昂族 。“崩龙”是他称,德昂族各支系中三分之二以上的人自称“德昂”,意思是“石岩” 。德昂族是西南边疆现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远在公元前二世纪就居住在怒江西岸 。德昂族民间传统节日主要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烧白柴等,大都与佛教活动有关 。德昂族还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龙、谷娘等祭祀习俗,其中以祭龙最富情趣 。
23、东乡族 (dōng xiāng zú) 东乡族是十四世纪后半叶由聚居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 。聚居在甘肃省境内,其中半数以上居住在甘肃东乡族自治县 。东乡族开斋节又称"尔德节",是东乡族民间的传统节日 。按伊斯兰教规定:伊斯兰教历每年九月是斋戒月份,这一月的开始和最后一天,均以见新月为准,斋期满的次日,即为节日 。因此,它既是民族节日,也是宗教节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