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个民族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 五十六个民族的风俗( 六 )


39、普米族 (pǔ mǐ zú) 普米族的族源属于中国古代西北游牧民族氏羌支系,“普米”意为白人 。主要居住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丽江地区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 。普米族过去崇拜多神,敬奉祖先,节日大都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 。如大过年(春节)、清明、立夏、端午节、火把节、尝新节等节日 。过去普米族民间每隔三年一年举行一次较大的小天地神灵的祭祀活动由全民族或全寨共同举行 。
40、羌族 (qiāng zú) 羌族现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羌族自称“尔玛”,意为“本地人” 。早在三千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他们主要活动在中国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区 。羌族居住的山区产有世界上稀有的熊猫、飞狐、金丝猴等 。农历十月初一为羌族年节 。年节的宴会又称“收成酒” 。年节这天全寨人到“神树林”还愿,焚柏香孝敬祖先和天神 。每逢节日、婚丧、祭祀、聚会、待客或换工劳动,除饭菜丰盛外,还必备美酒 。
41、撒拉族 (sā lā zú)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地处黄河沿岸的青海省循化地区 。撒拉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通用汉文 。撒拉族男儿,多以上山伐木、下河板筏为生 。此外,养蜂是撒拉人最喜爱的副业生产,园艺也是他们的特长 。撒拉族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等 。最大的传统节日为古尔邦节,每当节日来临,撒拉族都要宴请宾客,煮手抓羊肉,炖鸡肉,做糖包、油炸蛋糕、炸馓子,做“比利买海”(油搅团)、“木丝日”(一种以油、熟面等为馅的包子)和各种烩菜 。
42、畲族 (shē zú) 畲族自称“山哈”,意为住在山里的客户,传说畲族的祖籍是广东潮州 。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宁、广东、江西、安徽等省,多数与汉族杂居 。1984年6月30日建立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 。畲家很重视传统节日,重视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为祭祖日,信奉鬼神 。“三月三”是畲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亦称“乌饭节” 。畲家很重视传统节日,每个节日吃什么都有一定的传统习惯 。
43、水族 (shuǐ zú) 水族自称“海水”,意为水人 。早在秦汉以前,岭南地区以及东南沿海一带就居住着许多部落,据考水族是从其中一个叫做“骆越”的部落发展起来的 。清代人们称其为“水家苗”、“水家”,解放后正式定名为水族 。水族的节日中最隆重的是端节(借端)和卯节(过卯),端节是水族民间一年之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端节水语叫“借端”,是水族最大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最初的端节在每年农历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每逢亥日进行 。
44、塔吉克族 (tǎ jí kè zú) 塔吉克族虽然有欧罗巴人种的特征,但从远古时代起,他们就生息繁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 。现百分之六十的塔吉克族人聚居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其余分布在沙东、泽普、叶城和皮山等县 。1954年7月17日建立塔吉克自治县 。塔吉克族的节日与当地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柯尔克孜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基本相同,其节日食品也大致相似 。每年斋月前的一个月,塔吉克人都要举行巴罗提节 。奇地前笛尔节是塔吉克族人最重视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多在三月举行 。
45、塔塔尔族 (tǎ tǎ ěr zú) 塔塔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宁、塔城、乌鲁木齐等城市 。古称鞑靼 。“塔塔尔”一词原意为“茅舍” 。塔塔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现一般通用维吾尔文或哈萨克文,主要经营商业和手工业,信仰伊斯兰教 。塔塔尔族节庆、礼仪食俗同当地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相似 。塔塔尔族的“撒班节”,又称为“犁头节”,多在春天风景优美的地方举行,有歌舞,还有摔跤、拔河、赛马等集体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