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个民族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 五十六个民族的风俗( 四 )


24、侗族 (dòng zú) 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 。魏晋以后,这些部落被泛称为“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 。现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等地 。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 。侗族传统节日各地日期不一,节日饮食常和宴客活动联系在一起,主要节日有新婚节、架桥节、祭牛节、吃新节、花炮节等 。侗族喜欢斗牛,每个村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 水牛王” 。
25、独龙族 (dú lóng zú) 独龙族曾被称为“俅人”、“曲人”等 。解放后根据本民族的愿望,正名为独龙族 。现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贡山独龙河谷 。本世纪中叶,独龙族还处于原始公社的解体阶段,妇女还崇尚纹面的习俗 。独龙族过去的宗教信仰尚处在较原始的自然崇拜或万物有灵阶段,即使是唯一的年节(独龙语: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联系在一起的 。过卡雀哇于每年冬腊月的某一天举行(各地时间不一),节期的长短常常以食物准备的多寡而定 。
26、俄罗斯族 (é luó sī zú) 俄罗斯族是从18世纪后逐渐从沙皇俄国南迁到中国新疆等地的少数民族 。在封建军阀盛世才统治新疆时期,被称为“归化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称俄罗斯族 。主要散居在新疆各地,内蒙古、黑龙江等地有少量分布 。中国俄罗斯族的风俗习惯与前苏联的俄罗斯族基本相同,多信东正教,俄罗斯族非常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复活节”最为隆重 。过节前一周,不吃荤,只吃素 。
27、哈尼族 (hā ní zú) 据史书记载,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族,现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 。哈尼族自称很多,新中国成立后,统一称为哈尼族 。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传统节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节) 。还有火把节此外还有“栽秧节”(又称“黄饭节”)和尝新节两个小节日 。
28、哈萨克族 (hā sà kè zú) 哈萨克族源远流长 。西汉时,天山北部的乌孙即是哈萨克族的先民 。这些东迁的牧民得名“哈萨克”,意即“避难者”或“脱离者” 。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少数分布在甘肃阿克赛和青海等地 。哈萨克族过去信仰萨满教,公元十一世纪前后,改信伊斯兰教 。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和肉孜节,还有“那吾热孜”节 。哈萨克族热情好客,待人真诚 。抛撒“包尔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萨克族的传统礼俗 。
29、基诺族 (jī nuò zú) 基诺族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及其附近地区 。基诺族自称“基诺”,汉文译称“攸乐” 。1979年被国务院正式确定为中国的第55个少数民族 。基诺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原始宗教,但对祖先的崇拜居主要地位 。传统节日以过年为重,具体时间由各村寨自定,但多在农历腊月间进行 。每年阴历九月,基诺族就要过一年一度的新米节了,当地人称“好希早” 。
30、京族 (jīng zú)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岛”之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江平乡的澫尾、巫头、山心三个小岛上 。京族,历史上自称为“京”、“越”或“安南”,1958年,根据本民族意愿,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京族 。京族主要信仰道教,少数人信仰天主教 。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及唱哈节等 。其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是“唱哈节”(歌节) 。唱哈多在哈亭举行,哈亭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建筑物 。
31、景颇族 (jǐng pō zú) 景颇族由唐代“寻传”部落的一部分发展而来 。近代文献多称为“山头”,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 。1953年7月24日建立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县,1956年改为自治州 。目瑙纵歌(目脑纵歌)是景颇族人民驱恶扬善,预祝吉祥幸福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之后举行,为期2—3天 。在景颇族的传说中是天上太阳召集地上万物参加的一种大型歌舞盛会,并由犀牛传播至人间,后成为景颇族最盛大的节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