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本体性教育


浅谈语文本体性教育

文章插图
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 而且在朗读的过程中也加深了学生对文本人物形象的认识和理解 。”由此可见 。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 。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知能力、人文素养等 。新课程性质与地位里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 , 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既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多思、多读、多写 , 又要进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养 。
因此如何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 , 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
为实现语文素养培养目标 , 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语文教学环境的建设与优化工作 , 让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在各种环境和多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得以真正的提高 。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教材 。大语文教学的语文学习材料应是广泛、多样、大量的 , 现有的教材只是这些学习材料中的一部分 。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 。知识来源于生活、社会、自然 , 如仅限于课堂学习 , 只是井底之蛙 , 所识有限 。
而大语文教学的学习不仅是课堂上的学习 , 还应该与学校、社会、家庭、自然这个大环境结合起来 。如在教学写景的文章时 , 就可由文章内容灵活地进行扩展:可以用画面引发学生对旅游的兴趣 , 关注旅游广告语;可以自由发言 , 说说自己和父母游览了哪些旅游胜地;还可以以亲近自然的形式 , 让学生走进大自然 , 和大自然进行一次对话 , 把想对大自然说的话无拘无束地说出来 , 把收集到的一些有景点特色的广告语进行交流 。
这样 , 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自然而然地就和家庭、社会、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问题 , 是进入新课改以来老师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毋庸讳言 , 以往的语文教学更多地注意体现语文的工具 , 更多地注意字词句段篇的训练 , 相对而言 , 语文自身的人文性特征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
【浅谈语文本体性教育】实行课程改革以来 , 这一倾向有了很大的改变 。然而 , 审视当前语文教学的实际 , 又有走向另一个极端的趋势:
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轻视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 , 片面追求所谓人文性 , 使语文课没有了“语文味” 。如何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 , 使二者有机统一起来 , 是当前语文教学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
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几乎没有提及,有的老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有的老师在教《西湖的绿》时 , 教学重点不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感悟、体验课文描写的意境、丰富语言储备和语感经验 , 而是让学生讨论西湖有哪些美景;接着交流西湖在哪里 , 你们去过没有 , 游玩后有什么感受;然后让学生画西湖的画 , 唱关于西湖的歌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