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暴受虐的何止是妻子?


家暴受虐的何止是妻子?

文章插图
近日国内某位知名英语培训机构创始者 , 因“家暴”而被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 人们再一次将目光聚焦在这个隐藏在家庭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上 , 虽然我国的法律越来越健全 , 但封建的传统观念一直将这种的暴力行为视为“自家的私事” 。家丑不可外扬、床头打架床尾和、清官难断家务事……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借口给家暴披上伪善的外衣 , 然而有多少孩子在家庭暴力的阴影下长大 , 多少孩子成家之后又会重复上一代的错误 , 我们却很少关注 。
【家暴受虐的何止是妻子?】人格形成是心理特质的外在表现 , 儿童和家长之间的相处的模式对他们人格的形成有着密切关系 。在家暴中 , 通常会有一个施暴者和一个受虐者 , 儿童在接收信息进行粗略分析后 , 往往会对其中一方加以同情 , 对另一方憎恨 。如果儿童在人格初建阶段对父母其中一方有厌恶、抵触、憎恨的情绪 , 那么这样的情绪就会随着家暴的持续而强化 ,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 , 意识形态的逐渐形成 , 这种负面的心理会比儿童时期更加清晰明确 , 一旦这种关系形成 , 与被抵触一方的关系将很难修复 , 并会进一步影响孩子与身边人的相处模式 。
身处于家暴环境中的儿童更容易有“不稳定”的感受 , 试想一下 , 当父母争吵的时候 , 原本亲和的面容变得扭曲狰狞 , 两个最亲近的人恶语相向 , 大打出手、受伤、流血、屋子一片狼藉 , 这一瞬间的心理冲击不亚于平静的大海忽然狂风暴雨对小船的打击 。孩子惊慌失措只能无力的呼喊哭泣 , 而正在激战中的父母根本无暇顾及他们 , 这时他们会更感觉到自己孤立无援 。
如果这样的情景重复发生 , 这种不稳定的意识会时刻萦绕着他们 , 在以后的生活中会很难体验到“十分幸福” , 因为在他们的潜意识中总会有“随时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的心理暗示 。
在家暴气氛下 , 敏感、警觉的他们像只胆小的小松鼠 , 在我们儿童自由绘画乐园有个5岁的小女孩 , 名叫悠悠 , 她起初的表现就是这种小松鼠式的性格 , 每到一个新环境 , 小眼睛就会来回巡视 , 生怕有她不能掌握的事情出现 。记得有次 , 悠悠像往常一样 , 从画室出来就去游戏区玩耍 , 正玩着积木的时候 , 突然抬起头对我说“ 李老师 , 今天我不想回家了 。
”我问她为什么时 , 她头也不抬继续玩着积木 , “爸爸妈妈打架了 , 回家他们还得打 。”语气平淡 , 好像说的事情和自己无关 。我非常理解她那幼小的心理 。当父母吵架时 , 孩子们会感受到空气中凝结的气氛 , 在这样的气氛中他们会感觉压抑 , 喘不上气 , 自然地不敢说话 , 警觉地观察父母的神态 , 这种警惕戒备的神经直到父母露出笑脸他们才会放松 。
在空气清新、绿荫环绕的环境和硝烟弥漫、嘈杂不安的环境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是绝对不同的 , 让孩子处于暴力的环境中 , 对他们也是一种暴力 , 可怜无力的他们只能承受来自父母的摧残 , 其实当丈夫在挥舞着拳头打向爱人的同时 , 受伤的又何止是妻子 , 真正心理受折磨的是无辜的孩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