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溺爱孩子,其实是在补偿童年自己


亲子关系|溺爱孩子,其实是在补偿童年自己
文章图片
怀有“补偿心理”的父母往往不考虑具体情况而去强迫孩子按自己的要求成长,这种做法实际上有悖因材施教的原则,还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会让孩子形成强迫性格或患上强迫症,导致成年后做事情犹豫不决,个别孩子还会变得极具控制欲,不利于以后与他人的正常相处和交往 。
TE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表述:“如果我有了孩子,一定不让他走我的老路”,“孩子千万不要像我一样受苦……”于是,很多家长教育孩子不从实际出发,总是带着莫名其妙的补偿心理,影响了孩子的发展 。
补偿心理是一种心理适应机制 。指个体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总有一些偏差,为求得到补偿,很多人在成年之后,会对自己小时候最匮乏的东西产生贪欲,或者将其过分给予孩子 。于是,就产生了家长溺爱孩子或者强迫孩子的现象 。
亲子关系|溺爱孩子,其实是在补偿童年自己
文章图片
亲子关系|溺爱孩子,其实是在补偿童年自己
文章图片
补偿心理的类型
家长对孩子的补偿心理包括3种类型:
类型一:家长补偿自己童年的不足
一般是自己小时候父母管教特别严,或者家里特别穷,所以自己有了孩子后就走入另一个极端 。
类型二:家长补偿陪伴孩子时间不足
家长因为工作繁忙或其他原因,不能经常陪伴孩子,所以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 。
类型三:家长补偿孩子的不幸遭遇
这些家长或者已经离婚,或者孩子身有残疾,家长对孩子有一种歉疚,总觉得对不起孩子,从而溺爱孩子 。
亲子关系|溺爱孩子,其实是在补偿童年自己
文章图片
补偿心理的情景
家长对孩子补偿心理的一些情景:
有的成年人小时候受到父母的忽视、拒绝、惩罚后,焦虑、悲伤、恐惧的情绪会深深印在脑海中 。为人父母后,一旦发现自己在拒绝孩子,或孩子的表现类似自己的经历时就会不寒而栗,本能地终止正在发生的事情 。
类似心理补偿的行为还有:因为自己小时候的考试焦虑而放纵孩子逃学、逃避考试,或者因为小时贫困,脱离自己的客观条件为孩子创造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等等……
有的父母因为从小没有受到很好的教育,于是要求孩子去参加各种兴趣班,报考某所学校或获得某个学位等等,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强加到孩子身上,剥夺了他们选择自己发展方向的权利,孩子缺乏规划人生的动力和追求兴趣的勇气 。
亲子关系|溺爱孩子,其实是在补偿童年自己
文章图片
由于通过孩子进行心理补偿的过程几乎是一个自动化过程,常常不被父母意识到,有时即使意识到了也被认为是理所应当 。怀有“补偿心理”的父母往往不考虑具体情况而去强迫孩子按自己的要求成长,这种做法实际上有悖因材施教的原则,还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会让孩子形成强迫性格或患上强迫症,导致成年后做事情犹豫不决,个别孩子还会变得极具控制欲,不利于以后与他人的正常相处和交往 。
几乎这类家长都会为自己辩护说:“我只是希望让孩子得到最好的 。”可事实上,实际上根本不存在“最好”的东西,包括“最好”的成才环境 。道理很简单,任何“不好”的环境包括劣性刺激,对孩子的成长都不能说完全无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