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早教典范,你学到了吗?


国外早教典范,你学到了吗?

文章插图
对于孩子的教育 , 其实就渗透在生活的每个细节中 。总结了值得学习的国外五大教育典范 , 不妨借鉴一下 。
孩子的吃喝拉洒都是早教 。对于孩子的教育 , 其实就渗透在生活的每个细节中 。与各种学校教育和素质培养相比 , 非智力因素的心理品质与健全人格的欠缺 , 已经是我们目前教育再也不能忽视的重大问题 。总结了值得学习的国外五大教育典范 , 不妨借鉴一下 。
1、培养责任心
1920年 , 有一位11岁的美国男孩在踢足球时不小心踢碎了邻居家的玻璃 , 人家索赔12.50美元 , 闯了大祸的男孩向父亲认错后 , 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 。他为难地说:“我没钱赔人家 。”父亲说:
“这12.50美元先借给你 , 一年后还我 。”从此 , 这位男孩每逢周末、假日便外出辛勤打工 , 经过半年的努力 , 他终于挣足了12.50美元还给了父亲 。这个男孩就是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里根 。他在回忆这件事时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 , 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
家长要教育孩子从小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 只要是孩子独立行为的结果 , 就要鼓励孩子敢做敢当 。家长不要替孩子承担一切 , 这样会淡化孩子的责任感 , 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
2、激发儿童的上进心
【国外早教典范,你学到了吗?】爱迪生小的时了侯曾经被他的班主任老师看成是最“笨”的学生 。但是 , 他的母亲却认为 , 老师当面骂学生“笨” , 这恰恰说明了老师自己的无能 。爱迪生的妈妈把爱迪生接回家 , 按照儿童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 , 并千方百计鼓励他多做各种各样的实验 。爱迪生后来之所以能成为世界闻名的大发明家、大科学家 , 这与母亲的教育、与母亲恰当地应用期望效应是分不开的 。
家长的期望对子女的成长有巨大的影响 。心理学的调查表明 , 家长期望水平越高 , 他们子女的智商和学习成绩相应也越高 。反之亦然 。
3、捕捉儿童成才的敏感区
在19世纪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很小的时候 , 有一次父亲叫他画静物写生 , 对象是插满秋萝的花瓶 。等到麦克斯韦画完交卷时 , 父亲边看边笑了起来 , 因为满纸涂的都是几何图形:花瓶是梯形 , 菊花成了大大小小的圆圈 , 还有一些奇奇怪怪的三角形 , 大概是表示叶子的 。细心的父亲立即发现小麦克斯韦对数学特别敏感 。于是父亲就开始教他几何学 , 后来又教他代数 。
果然 , 麦克斯韦不久就在数学方面显示了惊人的才华 。
凡是发育正常的孩子 , 大多在五、六岁时就开始在某一方面表现出一种极特殊的敏感和强烈的好奇 。倘若父母能够迅速及时地捕捉孩子的“敏感区” , 顺势予以引导 , 会为孩子的成才打开通道 。
4、培养儿童独立生活能力和劳动训练
在德国 , 6~10岁的孩子要帮助父母洗碗、扫地和买东西;10~14岁的孩子要参加修鞋草坪之类的劳动 。在美国 , 1岁多的孩子基本上都是自己吃饭 , 父母将孩子“绑”在椅子上 , 把食物放在他们的小桌上 , 让孩子自己用小刀叉动手吃饭 , 几乎看不到父母端着饭碗追着孩子喂饭的情景 。在美国、日本、英国教育法规中 , 还有专门条款规定孩子的劳动时间 , 家庭和学校均不得剥夺孩子的这一权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