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3件事拯救孩子想象力


做好3件事拯救孩子想象力

文章插图
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测验 , 给我们的幼儿、小学生、中学生分别看“O”这个图形 , 问:“这是什么?”结果大多数中学生说是“零”或英文字母“O”;小学生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这么回答 , 另一部分小学生则回答是个“面包圈”、“眼睛片”;而幼儿园的小朋友却说了许多成人、中学生、小学生根本没有想到的东西——“眼泪”、“肚脐眼”、“围棋”、“表”等等 , 让我们不得不惊叹于他们的想象力 。
仔细思考后 , 这个测验会不由地让人发问:难道想象力会随着年龄递减吗?为什么年龄越大的孩子 , 想象力越贫乏呢?这是成长的必然结果 , 还是教育的失误呢?
年龄、学识并非扼杀想象力的凶手 , 那些伟人、奇人不但知识渊博 , 也同样想象力惊人 , 因为他们学习知识 , 却保留着对知识的质疑 , 相信一定有更多超越已有知识的空间 , 于是想象力因为知识而变得更加有力、有方向;而我们的孩子却可能被“知识”绑住了想象力 , 因为成人让他们过于相信知识 , 因为我们忽视了孩子的想象瞬间 , 于是原本想象丰富的孩子变得不会去想象了 , 所谓“用进废退” , 想象力就是这样在“不用中退化”了 。
今天 , 如果父母还相信“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 , 那么就请留意孩子的想象瞬间 , 并用智慧加以引导 。
允许孩子“奇思妙想”
孩子虽然没有成人那么多的知识经验 , 但却可能更富有想象力 , 因为他们更少固定的“答案”与“思维模式” 。想象力成长所需要的土壤是宽容的、放松的、自由的与多样的 。因此 , 如果孩子对一个你早已认为不是问题的问题思考时 , 请允许他的“奇思妙想” 。例如:
妈妈正在做包子 , 5岁的女儿看着 , 忽然提了一个问题:“星星是从哪儿来的?”妈妈没有急于回答 , 而是说:“你想想看” 。女儿出神地注视着母亲揉面的动作 。母亲揉面 , 揪面团 , 擀面饼 , 包包子……看了好一阵子 , 女儿突然说:“我知道星星是怎么做出来的了 , 是用做月亮剩下的东西做的 。”妈妈听了先是楞了一下 , 然后特别激动地亲吻了自己的女儿:“宝贝 , 你的想象真奇特 。
但在现实生活中 , 孩子的“奇思妙想”常常会遭到成人的打击——“星星本来就有的 , 有什么好想的 , 快点背书吧!”、“你去看看书上怎么写的!”
成人在不知不觉中将孩子引入一个不需要想象 , 只需要记忆的世界 , 最终 , 这些孩子也变得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 , 只会重复前人的知识与技能 , 不会突破与创造 。所以 , 如果你认为想象力是非常重要的 , 那么就留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 留意你对孩子“奇思妙想”的反应 。
留给孩子想象的“空间”
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 , 周围有太多相对孩子而“博学”的成人 , 很多时候 , 只要孩子问 , 成人就会赶快回答 , 生怕破坏了孩子的“求知欲” , 生怕被孩子“看扁了” , 结果孩子习惯于得到一个“标准答案” , 而懒得去思考 , 更不要说去想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