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游|半月谈丨野孩子=坏孩子?教养=圈养?是什么抹杀了孩子的野性

野孩子=坏孩子?教养=圈养?是什么抹杀了孩子的野性
半月谈采访人员 骆飞 林凡诗 赵叶苹
郑渊洁的童话故事《皮皮鲁驯兔记》如今正成为现实,在学校不走寻常路的皮皮鲁最终变成温顺的“兔子”,皮皮鲁的经历也是当下一些孩子的日常写照,在一把尺子量到底的教育过程中,自然馈赠的野性正从孩子们性格中逐渐消失:“春秋户外游常被室内参观所取代”“嬉戏好动、淘气调皮等成为常见的负面评语”“课间10分钟成为只能喝水或上厕所的单选题”……从训兔到圈养,本该天真活泼、天性闹腾的成长阶段,孩子们或因家长和学校的安全顾虑或为赢得未来一再被过度约束。
户外游|半月谈丨野孩子=坏孩子?教养=圈养?是什么抹杀了孩子的野性
文章插图
野孩子=坏孩子?
贵阳市民张女士多次被孩子的班主任电话告知:“你家孩子总是喜欢课间和同学嬉戏打闹,这样容易磕到碰到,比较危险,请多在家管教一下,让他课间多静坐休息。”
面对老师的告诫,张女士无奈且郁闷,又不得不满口答应。她感慨道:“小学三年级的孩子本就好动、闹腾,上课时就罢了,如果课间只能静坐休息,那这样的教育不是抹杀孩子天性吗?”
部分家长表示,比起自己小时候,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脆弱,看到蜘蛛会被吓哭,手被割个小口子也哭闹半天。以前,小伙伴漫山遍野跑,一起爬树抓鱼、摘果摸虾,特别开心,现在谁家孩子要是敢翻墙爬树,肯定遭到严厉批评。
半月谈采访人员在广西一些中小学走访了解到,以往的春游、秋游等户外活动,近年来多变成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室内活动。有教师说,比起户外游,室内参观安全风险更低。南宁市一小学班主任谈到,之前的作文课上,有个别学生表示没见过“燕子低飞”等现象,甚至还有学生问:喇叭花长啥样?
“孩子们真应该多到户外去亲近自然。”广西某县初级中学负责人说,“学校开展校外活动,却需主管部门层层审批,程序既麻烦又严格,只能鼓励家长自己带孩子郊游。”
户外游|半月谈丨野孩子=坏孩子?教养=圈养?是什么抹杀了孩子的野性
文章插图
教养变圈养?
当下,人们不难发现,受多种因素影响,身边越来越多的“野孩子”消失了,更多温顺的“小绵羊”“乖乖兔”等成为老师家长口中的榜样。
评价标签化,奖励乖孩子,打压野孩子。不少与野性沾边的行为表现,被一些教师和家长视为典型反面案例。有家长谈到,最怕听到老师给孩子留下“调皮捣蛋、淘气不听话、没规矩、无纪律”等评语,这样家长没面子,孩子心里也难受,这种标签化评价让大家都不敢鼓励孩子释放天性,只能一味配合、遵从老师要求加强管束。
安全大于天,圈养保平安。南宁一小学校长说,如今校园安全大于天,老师们感到压力巨大。课间是学校安全风险较高的时段,学校会安排“教师安全员”课间巡查楼层和操场,时刻盯紧学生安全,防止意外。贵阳市一小学相关负责人说,当前师生比例失衡、安全问责越发严厉,学校不得不减少孩子户外活动以降低安全风险,甚至有的把孩子圈养起来,也是无奈之举。
拼才艺、拼成绩,教养也变成圈养。在现实中,为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许多家长不得不放弃“浪费时间”的户外活动,辗转于各类室内培训班、练琴房、绘画室等。乐乐今年上四年级,每周末,他都需要上英语、书法、跆拳道3个课外班,只有周日有半天能休息。孩子母亲陈女士说,老师们都喜欢听话又有才艺的学生,看着“别人家的孩子”总能得到表扬,而自己孩子总是被忽略,担心孩子受到影响,无奈给孩子报了几个兴趣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