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有攻击行为!家长怎么办?( 二 )


为了避免孩子长大后出现更激烈的攻击行为 , 孩子6岁前出现攻击行为时 , 家长一定要及时采取措施 。
如果孩子只是偶尔一次出现攻击行为 , 家长不必大惊小怪 。 俗话说“兔子急了还咬人” , 人也不免有爆发的时候 。 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放纵孩子的行为 , 第一时间制止、安抚情绪、演练正确的方式是不可缺少的3个步骤 。
孩子打人时 , 毫无疑问第一时间应将孩子拉开 , 如果孩子表现激烈 , 暂时带离“事发现场”是不错的选择 , 同时家长可以代为道歉 。
接下来是安抚情绪 , 拥抱、陪伴是很好的安抚方式 。 当孩子情绪稳定后 , 家长再告诉孩子正确的处理方式 , 孩子更易于接受 。
如果孩子经常出现攻击行为 , 父母就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有问题 , 同时引导孩子正确应对 。
首先 , 家长要反思 , 家长遇事时的处理方式 。
网上看到一个案例 , 四岁半的浩浩 , 与小伙伴玩的时候 , 经常打人、咬人 。 每当这时 , 他的奶奶就会打他一下 , 奶奶认为这是在教育浩浩 , 可浩浩的行为非但没好转 , 反而更爱打人 。
奶奶用打人的方式教育浩浩 , 模仿能力强的浩浩也把打人作为自己的处事方法 。 要想浩浩不再打人 , 奶奶也要先结束这种“以暴制暴”的教育方式 。
家长还要做进一步的反思 , 孩子身上的其他攻击行为自己有没有 , 比如骂人、生气、摔东西 , 如果有 , 也要想办法改正 , 为孩子做好榜样 。
其次 , 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孩子意识到攻击行为不可取 。
讲道理对于6岁前的幼儿来说 , 收效甚微 。 更好的方式是游戏 。 比如 , 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 , 重现打人场景 。
父母充分发挥自己的编剧才能 , 提前设计剧本 , 并和孩子多次表演 , 让孩子担任打人和被打者的不同角色 。 表演结束后 , 家长试着和孩子讨论被打者的感受 。
角色扮演的方式 , 既让孩子意识到打人是不对的 , 又高质量陪伴了孩子 。
第三 , 孩子需要与其他小朋友相处时 , 家长提前约定正确的相处方式 。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一书中 , 作者金伯莉·布雷恩提出了“情感引导式教育” , 其中一个重要步骤就是“播下种子” 。 具体做法是 , 当孩子要做某事时 , 提前且多次讲好规则 , 就像在孩子的脑海中种下一颗种子 。
比如 , 家长和孩子约好傍晚去小区游乐场玩 。 那么 , 晚饭前、晚饭后出门前、去游乐场的路上 , 让孩子多次重复与小朋友相处的规则 。
孩子玩耍时 , 家长随时观察孩子 , 如果出现攻击行为的苗头 , 可以适当干预 。
提前约定和随时观察 ,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攻击行为出现 。
第四 , 当孩子出现攻击行为时 , 及时制止 , 安抚情绪后 , 演练正确的方式 。
这与孩子偶尔出现攻击行为时的处理方式基本一致 , 这里不再赘述 。
04写在最后
幼儿的可塑性很强 , 一时有攻击行为不可怕 。 作为家长 , 要理解孩子攻击行为的生理原因 , 知道这是孩子大脑发育不平衡的结果 。
同时 , 攻击行为并非一无是处 , 适当的表现攻击行为 , 可以帮助我们活出自我 , 随意释放攻击行为才是问题 。
当孩子总是出现攻击行为时 , 家长首先要自我反思 , 并以身作则 , 树立正确的处事榜样;同时 , 运用角色扮演等方式 , 让孩子体验被攻击时的感受 , 学会正确与人交流的方式;当孩子真正出现攻击行为时 , 通过及时制止、安抚情绪、演练正确的方式这3个步骤 , 不断巩固正确的交往方式 。
总之 , 幼儿有攻击行为时不可怕 , 家长以爱与尊重为底色 , 采取正确的措施 , 孩子的表现一定会越来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