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妈妈,陪我一起玩!”孩子没有独处能力,是陪伴太多还是不够?

前两天翻到一位宝妈的吐槽:孩子两岁多了,本以为给孩子玩具让他自己玩儿,就能有点自己的时间,但是两分钟不到,孩子就会跑过来拉你:妈妈,你陪我玩儿……孩子上厕所要我跟着,只要我离开他的视线,他就会一直喊妈妈……客厅给她准备好了玩具,他也要跟我到厨房抱着我的腿影响我做饭……
妈妈|“妈妈,陪我一起玩!”孩子没有独处能力,是陪伴太多还是不够?
文章插图
孩子两岁多,还不能具备独处的能力,这好像还真有点问题。对于独自带娃的宝妈来说,宝宝出生后的三年,就像是另一种形式的“怀孕”,全年365天,全天24小时,都和宝宝在一起,一刻也脱不开身。很多宝妈说,每天只有上厕所的时间才是独属于自己的短暂清闲,但却依然会被自己心中的担心以及孩子的哭声叫妈妈声音拉回现实。这不光对照顾孩子的人来说是个负担,对孩子来说,如果中间的问题没有被发现,这对之后进入幼儿园甚至成年后都有所影响。在国外,很多妈妈会给孩子设计很多“安静游戏”,不仅可以让孩子学会自己和自己玩儿,还能帮助孩子提升专注力,拓展想象力,锻炼自控力,以及感受安静的魅力。
妈妈|“妈妈,陪我一起玩!”孩子没有独处能力,是陪伴太多还是不够?
文章插图
0-3岁是孩子通过模仿、观察身边的人初步建立起行为规范和对世界的认知的重要阶段,如果孩子不能够在独处的时候依然有安全感,并且知道应该怎么做,那么即使孩子在妈妈身边的时候可以做得很好,也是一种发展的“假象”,不见得孩子真的可以做的很好。在古代,儒家讲究“慎独”,这是儒家修行的最高境界。在别人的监督下可以规范自己的行为这不难,跟着别人做大家都在做的事儿,这也很简单,但是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依然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这就难了。
妈妈|“妈妈,陪我一起玩!”孩子没有独处能力,是陪伴太多还是不够?
文章插图
那孩子为什么会离不开妈妈,看不见妈妈就要喊呢?我们可以看到,开头说到的这位宝妈,缺的并不是对孩子的陪伴,她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和孩子待在一起,陪伴反而显得有点多。那么对孩子的陪伴,到底是多了还是不够呢?很简单,是大人给的陪伴太单一了。生活中只有妈妈陪在身边,妈妈想给孩子全部的爱,孩子接受到的所有爱全部来自妈妈,这往往是孩子不安全感的来源,一旦妈妈离开自己,孩子会觉得我什么都没有了,所以对妈妈分外依恋。
妈妈|“妈妈,陪我一起玩!”孩子没有独处能力,是陪伴太多还是不够?
文章插图
而如果家里除了有妈妈,还有爸爸,爷爷奶奶等亲人,常常是轮流照顾孩子,每天下班之后,爸爸过来陪孩子玩儿,妈妈取做饭,吃过饭之后妈妈陪孩子玩儿,爸爸去洗碗,睡觉前妈妈帮孩子洗澡,爸爸休息,孩子洗完澡爸爸陪孩子讲睡前故事,妈妈去洗漱,最后过来和孩子说一声晚安,或者和孩子一起睡觉,这样的均衡陪伴,才会让孩子体会到,妈妈不在我可以找爸爸,妈妈现在不在一会儿就会回来陪我,他得到爱和安全感的途径就不会是唯一的,失去爱的惶恐也就不会那么大。
妈妈|“妈妈,陪我一起玩!”孩子没有独处能力,是陪伴太多还是不够?
文章插图
李玫瑾教授曾说到过这样一个观察。假如你在家来了访客,开门一看是爸爸带着孩子,这个孩子一见你就对你笑,然后自然地主动的跟你打招呼:阿姨好,奶奶好,这个孩子一看就是家里有很多老人,带他的人很多;如果孩子一开门看着你愣愣的,妈妈让他喊人他闭着嘴巴不说话,但是他不怕人,这往往说明孩子平常是爸爸妈妈两个人带,爸爸可能带的少一点;如果这孩子一看见生人,就往妈妈身后钻,你和他说话他会低头扭脸的躲着你,这一般就是妈妈一个人带大的孩子。假如你在家来了访客,开门一看是爸爸带着孩子,这个孩子一见你就对你笑,然后自然地主动的跟你打招呼:阿姨好,奶奶好,这个孩子一看就是家里有很多老人,带他的人很多;如果孩子一开门看着你愣愣的,妈妈让他喊人他闭着嘴巴不说话,但是他不怕人,这往往说明孩子平常是爸爸妈妈两个人带,爸爸可能带的少一点;如果这孩子一看见生人,就往妈妈身后钻,你和他说话他会低头扭脸的躲着你,这一般就是妈妈一个人带大的孩子。回忆了一下我平常接触的孩子,还真是这样。当孩子身边有更多人陪伴的时候,孩子的底气和气场往往就会很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