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黄疸的表现形式在诊断上的价值的问题( 二 )


2.5乳头癌上端瘘管形成我们曾遇1例进行性黄疸患者,高度怀疑是肝外胆管肿瘤,但病程中黄疸突然消失,而肿瘤的其他症状依然存在,为了弄清诊断作了剖腹探查,证实患者为十二指肠乳头腺癌,在瘤体上方0.2cm处的十二指肠壁上有一瘘管形成,胆汁可通过瘘管进入十二指肠.此例瘘管形成的原因,考虑是癌组织坏死穿孔所致.此情况虽少见,但也是黄疸波动的一种原因.
2.6胆红素代谢失常黄疸特点是长期持续(数年乃至数十年)和反复波动,临床症状轻微,肝功能除胆红素增高外别无异常.此类疾病系胆红素代谢先天或后天性缺陷所致.先天性者主要有Gilbert黄疸、Dubin-Johnson综合征、Rotor综合征和Crigler-Najjar综合征等,一般均有家族史;后天者有肝炎后胆红素增高症,通常认为这是病毒性肝炎的一种良性后遗症,全身情况好,能胜任一般工作.
3腹痛与黄疸
3.1无痛性黄疸
3.1.1胰头癌、壶腹癌无痛性黄疸是这两种癌症的典型临床表现,对诊断有重要意义.这是因为癌组织发展至出现黄疸时,胆道系统因过度扩张已失去其动力代偿能力,胆管痉挛不复发生,疼痛即不再出现.加之可能由于食量锐减胆汁胰液分泌减少,或缓慢增高的胆管腔内压得到适应,腹部胀痛或闷痛也有减轻,从而造成无痛黄疸的临床印象.其实,在黄疸出现前可有腹痛,据文献报告,约60%的胰头癌和40%壶腹癌患者的最早症状为上腹痛或胀满不适.这是因凡属有腔脏器发生慢性阻塞时,阻塞部以上的腔内压力均有增高、扩张、强烈蠕动和收缩,这些因素都可刺激内脏神经发生疼痛或胀满不适,胆道系统阻塞自然也不例外.故无痛性黄疸是胰头癌和壶腹癌的晚期表现,有确诊价值而无早期诊断意义.
3.1.2胆石病胆石病发生黄疸时,多数有发作性绞痛,少数亦可无痛.胆石病是否发生胆绞痛,与结石引起阻塞的快慢、程度和部位有关,如阻塞系缓慢发生,程度为轻度或不完全性,部位在胆囊或胆总管及左右肝管汇合处以上,则不出现绞痛,或疼痛较轻,或完全无痛(即所谓无痛性结石).
3.2有痛性黄疸指黄疸同时伴腹痛.举凡能引起胆道阻塞或炎症的疾病,诸如肿瘤、结石、蛔虫和感染等都可产生疼痛,机理前面已谈,此处不再赘述.值得提出的是,有少数黄疸型肝炎并无胆道阻塞亦可发生疼痛,如Alsted报告,死于重症肝炎患者,上腹绞痛发生率高达37%,再如黄铭新等报道,黄疸型肝炎有的可表现为胆石病发作或急性胆道感染,机理不明,可能是肝损害引起肝胆系统功能紊乱,造成胆管反射性强烈收缩所致.
4胆道内压力与黄疸
4.1胆道内压增高伴黄疸胆道内压增高的主要表现是胆管系统扩张,肝和胆囊增大.
4.1.1胰头癌、壶腹周围癌伴胆道内压增高的黄疸,是胰头癌和壶腹周围癌的晚期表现,是胆管被癌瘤压迫发生阻塞,胆汁淤积在胆管、肝和胆囊的结果.
4.1.2肝外良性病变某些非肿瘤疾病如结石、胆道系统息肉和慢性胰腺炎等,亦可能有胆道内压增高和黄疸,这是因上述疾病在病变发展的某个阶段,也有可能阻塞或压迫胆管.
4.2先有胆道内压增高症状后有黄疸主要见于胰头癌和壶腹癌时.这两种病在黄疸出现前,通常先有胆道内压增高表现,随着病情进展才逐渐出现黄疸,黄疸一旦出现,虽可确诊但已属晚期,大都已失去手术时机.黄疸出现前的胆道内压增高阶段,才是疾病的早期,此时如能确诊,手术效果最好.故对黄疸出现前,发现胆管扩张和肝及胆囊增大等胆道内压增高表现,应特别重视,力争作出早期诊断.胰头癌和壶腹癌的最早症状为什么不是黄疸而是胆道内压增高呢?这是因为阻塞性黄疸是反流性黄疸,只有在胆道内压超过肝分泌压时才会出现.胆道内的正常压力为0.49-0.98kPa,而肝的正常分泌压力为2.94-3.43kPa.在肿瘤缓慢生长和逐渐加重胆道阻塞的过程中,胆道可以通过加强排空能力和逐渐扩张管腔以适应内压的增高,使胆道内压在一定时期内维持在肝分泌压水平以下,而不致出现黄疸.所以胆道阻塞后的表现,是胆道内压增高症状而不是黄疸.只有在胆道阻塞越来越严重,胆道内压超过肝分泌压时才会出现黄疸,显然,此时已不是肿瘤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