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岁以下儿童不应用抗感冒药


天气忽冷忽热,从去年11月份开始,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门急诊量始终在4000人次左右徘徊,相应的补液病人量也大幅上升 。据门急诊办公室统计的数据显示,11月的日门急诊补液量达800-900人次,12月全月超过1000人次,这对仅有150张补液床位的医院来说压力空前之大 。高峰时期,每位病人平均等候时间超过3小时 。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感染科周云芳主任分析说,目前来说补液增加有来自家长和医生的双方原因,但更多的是家长的原因 。家长总认为补液就能降温,就能使病好得快一点,其实这都是错误的观念 。“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是世界卫生组织用药的原则 。不过这个原则在中国有时却被颠覆 。以前,医生总会建议家长给热度不高的孩子先用物理降温,退而用口服药,不见效再注射,静脉补液是最后的选择 。
然而,家长往往更急于见到疗效,而轻视过程的安全性 。
周云芳主任医师指出,静脉补液通常适用于几种情况:
1.针对各种原因引起的中—重症疾病,需要从静脉给药的; 2.由于严重腹泻引起的脱水,电解质紊乱需要通过补液补充体内的电解质; 3.由于胃肠不适有呕吐而无法进食,可通过补液维持身体基础代谢; 4.病人处于急救状态只能采取开放静脉来支持抢救措施 。
周云芳医师表示,真正用于退烧的药是没有通过静脉用的,发热的时候,静脉补液只有在细菌感染时可能有效果,对其他原因的发热多是没有效果的 。在国外,患者不轻易使用药物,能不吃药就不吃药,更别说是补液了 。而美国国家药监局早在2007年就曾发出警示,两岁以下的小孩,原则上不使用抗感冒药 。至于通过输液治疗感冒,在美国更是难以想象 。
周云芳表示,其实静脉输液,特别是给孩子静脉输液是存在一定风险的 。首先,由于静脉输液是有创操作,易引起感染,导致静脉炎 。其次,药品都有副作用,静脉输液的副反应要比口服药更为凶猛;第三,儿童静脉补液所需要的时间比较长,通常需要花费1-2小时,补液区域人多拥挤,容易发生交叉感染 。嘈杂的环境也不益于患儿的休息,使家长、患儿都很烦燥 。
最后,打针对儿童的心理造成阴影,使患儿在今后的医疗过程中配合度大大降低,直接影响治疗的效果 。
周云芳主任说,其实普通的感冒发烧不需要直接采取静脉补液如此猛的方式,家长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反应是否灵敏、面色好坏,来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 。如果孩子精神饱满、反应正常,胃口也比较好,那家长不必过于担心,可以先通过物理治疗进行降温,再配以口服药,注意休息,多喝水,来缓解病情 。
水温32-36℃左右,通过刺激血管被动扩张,促进热的发散 。擦浴时用力要均匀,至腋窝、腹股沟等血管丰富处停留时间稍长些,以助散热 。要注意的是,温水擦浴后要立即用大毛巾将宝宝包好、擦干 。避免宝宝受凉,加重病情 。酒精擦浴:建议对年龄较大的孩子可使用酒精擦浴降温 。酒精的浓度一般以30%-50%为宜 。用纱布或毛巾浸蘸酒精后,有规律地擦拭 。
【2岁以下儿童不应用抗感冒药】不过,专家们不建议对较小年龄孩子使用,因为酒精对皮肤的刺激较大 。头部冷敷:将毛巾用凉水浸湿后或冰袋敷在宝宝前额部,每5-10分钟更换一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