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缺铁性贫血的中西医疗法


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cemia)是小儿的常见病 , 主要发生在6月至3岁的婴幼儿 。具有小细胞低色性、血清铁和运铁蛋白饱和度降低、铁剂治疗效果良好等特点 。
解放以来 , 各种营养缺乏症都已明显减少 , 但缺铁性贫血仍是常见的威胁小儿健康的营养缺乏症 。根据1981年全国16省市对8435名29天至7岁小儿的调查 , 血红蛋白在110g/L以下的营养性贫血的患病率高达36.31%;6月至6岁小儿9027名 , 患病率为43.03% 。因而这是儿童保健工作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
中医对于小儿缺铁性贫血主张用健脾益气养血的方法来治疗 。中成药可选用小儿健脾丸、启脾丸、健脾消食丸等治疗 。汤药可选用经验方:
党参10g茯苓10g白术10g黄芪10g当归10g赤芍10g黄精10g生阿胶10g扁豆10g山药10g(水煎服 , 每日二次 , 每次100ml)
还可以取当归10g黄芪10g山楂10g神曲10g麦芽10g陈皮10g鸡血藤10g红花5g鸡内金10g生地10g枸杞子10g何首乌10g人参10g白术10g山药10g大枣20枚蜂蜜50g(上药水煎3次 , 去渣浓缩至200ml , 加入蜂蜜调匀 。
日服3次 , 每次10—20ml 。此方法 , 简便易行 , 患儿极易接受 , 疗效可靠 。)
西医疗法
治疗贫血的药物主要有:铁剂、维生素Bl、和叶酸 。铁剂仅适用于治疗缺铁性贫血 , 维生素Bl和叶酸适用于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此外 ,  氯化钴、睾丸酮、中药首乌、阿胶、当归、鸡血藤、熟地黄等均有刺激骨髓造红细胞的作用 。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和先天性再生低下性贫血 。
铁剂是治疗缺铁性贫血的特效药 , 其种类很多 , 一般以口服无机盐是最经济、方便和有效的方法 。
二价铁比三价铁容易吸收 , 故多采用 , 常用的有硫酸亚铁 , 含铁量为20%;富马酸铁 , 含铁30% 。对婴儿为服用方便 , 多配成2.5%硫酸亚铁合剂溶液(硫酸亚铁2.5g , 稀盐酸2.9ml , 葡萄糖12.5g , 氯仿水100ml) 。
剂量应按所含铁元素计算 , 根据实验 , 以4.5~6mg/kg·d , 分3次服用为宜 , (折后硫酸亚铁0.03g/kg/日;富马酸铁0.02g/kg/日;2.5%硫酸亚铁合剂1.2ml/kg·d) , 此量可达到吸收的最高限度 , 超过此量吸收下降 , 反而增加对胃粘膜的刺激 , 剂量过大可产生中毒现象 。
铁制剂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婴儿最好在两餐之间服 , 以利于吸收 , 因为铁质对胃粘膜有刺激 , 服后易产生恶心哎吐 , 同时避免与牛奶钙片同时服用 , 也不要用茶喂服 , 以免影响铁的吸收 。铁制剂用量应遵医嘱 , 用量过大 , 可出现中毒现象 。
护理要点
居室环境要安静 , 空气要流通 。
由于贫血患儿抵抗力低 , 容易感染疾病 , 如消化不良、腹泻等 , 因此患儿尽量少到公共场所人多的地方去 , 并注意勿与其他病人接触 , 以避免交叉感染 , 因感染后能使贫血加重 。
合理喂养是纠正贫血的重要途径 。
【小儿缺铁性贫血的中西医疗法】应多给富含铁的食物 , 如动物的心、肝、肾、血以及牛肉、鸡蛋黄、菠菜、豆制品、黑木耳、红枣等 , 并纠正偏食习惯 。提倡母乳喂养 , 因母乳中含铁量比牛奶高 , 且易吸收 。并注意及时添加辅助食品 , 如3~4个月的婴儿 , 可给蛋黄1/4个 , 以后逐渐增加到1个 , 5~6个月加菜泥 , 7个月后可加肉末、肝泥 , 设法提高婴食欲 , 同时防止消化不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