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当初父母把钱拿去买房,而不是全拿来“鸡”自己,现在会怎样?( 二 )


现在想来 , 这其中需要考虑的 , 也只是一个教育投入比例的问题 。
如果当初父母把钱拿去买房,而不是全拿来“鸡”自己,现在会怎样?
文章图片
中国家庭在子女教育上的投入比例世界领先
现在的“教育内卷”已经是非常可怖了 , 在一些大一点的城市里 , 甚至可以用“疯狂”来形容 。
日子过得好了嘛 , 自然有了“鸡娃”的能力 , 而且大家都在“鸡” , 没人敢想着逃避 。
以至于咱们在子女教育上的投入俨然是一副不可把控的局势 , 很多家庭都是被动“卷进去”的 。
如果当初父母把钱拿去买房,而不是全拿来“鸡”自己,现在会怎样?】就比如前段时间我家宝妈在看了几集电视剧《小舍得》之后 , 就发了愁 , 专门找我谈孩子教育方面的话题 , 意思大致就是别人都这样做 , 我们就更需要努力 , 不能让孩子过早“出局” 。
要知道 , 我的儿子现在也才两岁半 , 她也是211大学的毕业生 , 但也没有表现出该有的思考能力 。
事实上 , 一份18年的数据就已经表明:中国家庭在子女教育上的投入比例已经远超国际平均水平 , 达到了家庭总支出的46% , 部分家庭甚至达到了68% 。
我们的父母在孩子身上“下血本”的决心可见一斑!
如果当初父母把钱拿去买房,而不是全拿来“鸡”自己,现在会怎样?
文章图片
一方面 , 为了能让孩子专心学习 , 很多母亲放弃职业道路 , 选择“陪读” , 她们投入的 , 可能是一辈子的话语权和幸福感;
一方面 , 为了能让孩子上更好的学校 , 父母们甚至不惜把用于事业发展的资金也“砸进去” , 为此也让自己白白错失良机 。
相同的是 , 他们都是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 不同的是 , 一个是被动的 , 一个是主动的 。
结果是 , 明明自己就有机会做“富二代他爹” , 却选择了让孩子奋斗为“富一代” 。
怎么说呢 , 有一种不足为外人道的想法 , 现在的很多年轻人都有:望父成龙 。
正常情况下 , 孩子们成年之后该掌握的赖以生存的知识和技能总会有真正掌握的一天 , 但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还是希望父母在“授之以渔”的同时也能“授之以鱼” 。
当然 , 这样的价值观在目前可能还有些不合时宜 。
如果当初父母把钱拿去买房,而不是全拿来“鸡”自己,现在会怎样?
文章图片
结语
对于”内卷“和“鸡娃” , 我一直有个不太成熟的看法:总觉得咱们这样做 , 只不过是拉动了内需、促进和加速了财富的转移 , 对我们这些家长和孩子来说 , 带来的只是压力 。
当《葵花宝典》开始普及 , 没人能保证大家都能练到“神功护体” 。
关键是“欲练神功、必先自宫” , 神功能否练成没人能保证 , 但“自宫”却不能避免 。
于是 , 孩子们被“阉割”了童年和快乐、父母们被“阉割”了发展潜力、家庭被“阉割”了温馨惬意 。
国际上的那些大家族在子女教育上的投入是一个什么样的比例?
没人透漏 , 也没人统计 , 我们也无从知晓 , 但是我们能看到的是 , 他们无不是给子女留下了足够的“家底” 。
前不久我的一个上司就开过一句玩笑 , 说他女儿这辈子挣的钱 , 可能还比不上他之前为之买的那套学区房多……
在“教育内卷”无比疯狂的当下 , 对我们大多数的家庭来说 , 在给孩子提供正常教育的同时 , 或许也应该变个思路:与其“鸡”孩子 , 不如“鸡”自己 。
让孩子分担一部分压力不是不可以 , 只是既然有机会、有能力给孩子留下一片更大的“江山” , 为何就不能考虑给孩子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