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回家就找妈!爸爸:我在你眼里,是个不存在的“隐形人”?

你发现了没有 , 全国的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点 , 进屋就找“妈” 。
最近就看到了这样一则视频 , 儿子一进屋就不断地喊“妈妈” , 反而对坐在门口的爸爸视而不见 , 吃醋的爸爸逼着儿子出去重新开门叫一遍
孩子一回家就找妈!爸爸:我在你眼里,是个不存在的“隐形人”?
文章图片
结果 , 儿子再次进屋后 , 说的却是“爸 , 妈妈呢?”
孩子一回家就找妈!爸爸:我在你眼里,是个不存在的“隐形人”?
文章图片
“妈 , 我回来了!”
“妈 , 我渴了!”
“妈 , 我饿了!”
“妈 , 你看到我衣服了么!”......
每天一进屋就喊妈 , 一睁眼就喊妈 , 一眼看不到妈就要喊喊妈 。
至于爸爸 , 只有一句话“爸 , 我妈呢?”爸爸就是你找妈的搜索引擎 。
看似非常好笑 , 这背后透露的内容却值得我们深思 。
孩子一回家就找妈!爸爸:我在你眼里,是个不存在的“隐形人”?
文章图片
为什么孩子的眼里只有妈妈?
孩子一出生 , 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妈妈 。
从小到大 , 妈妈喂奶喂饭 , 换尿布 , 哄睡读书做游戏 , 妈妈永远在你的左右 。
上幼儿园之前 , 几乎24小时的陪伴 , 上了小学之后 , 每天陪写作业 , 陪学习 , 上课外班 。
从嗷嗷待哺的婴儿 , 到成家立业 , 可以说 , 孩子的成长中 , 妈妈的付出是最多的 , 吃喝拉撒 , 学习成长 , 妈妈全包圆 。 妈妈在孩子的身上倾注了最多爱和呵护 , 孩子和妈妈之间建立了最密不可分的链接 。
对于孩子来说 , 妈妈就是自己最大的安全感和精神支撑 , 只要有妈妈在 , 孩子就感到安心 。
为什么爸爸都变成了隐形人?
知乎上有人写过这样一件事 , 一位接孩子放学的外国爸爸接受采访人员采访时 , 困惑地问到:“我每天接女儿放学 , 发现接孩子的家长中 , 除了我以外 , 其它的家长 , 都是爷爷奶奶和妈妈 , 中国的爸爸去哪了?为什么我每天来接孩子 , 就觉得我是不工作的 , 难道在中国 , 有工作的爸爸 , 就可以不用陪孩子?”
有调查数据显示 , 在中国 , 80%的爸爸属于丧偶育儿 , 20%的爸爸属于隐形爸爸 , 不管是哪一种 , 90%的娃都归妈妈带 。
“丧偶式育儿”、“诈尸式育儿”、“隐形爸爸” , 这些新名词的出现 , 极大地证明了家庭教育的现实问题 , 那就是爸爸的严重缺位 , 以及严重的教育错误 。
爸爸 , 或者以工作忙为借口在孩子的成长中消失 , 或者在陪伴孩子时玩手机打游戏 , 漫不经心 , 让孩子失望 。
在中国的家庭中 , 不是孩子把爸爸当成了隐形人 , 而是爸爸自动隐形 , 将自己藏匿在了孩子的成长中 。
孩子一回家就找妈!爸爸:我在你眼里,是个不存在的“隐形人”?
文章图片
孩子的成长从来不是两个人的事情 , 它需要孩子的努力和爸爸妈妈的共同发力 。
一个幸福的家庭 , 父母彼此呵护 , 相互尊重 , 他们都会对对方的付出怀有感恩之心 。 在这样温馨和谐的家庭中长大 , 孩子才能懂得什么是爱 , 什么是尊重 , 什么叫感恩 , 才能看见父母两个人 。
看过综艺《爸爸去哪儿》 , 大家都夸霍思燕的儿子嗯哼是个情商高的小暖男 , 实际上 , 嗯哼就是受了爸爸杜江的影响 。
杜江对霍思燕宠爱的点点滴滴 , 都被嗯哼看在眼里 。 所以 , 他也特别心疼妈妈 , 出门 , 会先为妈妈开门;怕妈妈不舒服 , 就为妈妈点一杯热咖啡 。
孩子一回家就找妈!爸爸:我在你眼里,是个不存在的“隐形人”?
文章图片
教育家杜威说:“一切教育的目的是形成性格 。 在每个人的生命成长中 , 没有比家长更重要的老师 。 最好的家教就是夫妻恩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