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手足口病把好“四关”( 二 )


因此,家长在发现孩子得了手足口病时,尤其是孩子在3岁以下,发病在4—5天内,要注意观察孩子是否出现持续高热、精神萎靡、易惊、抽搐、面色苍白、皮肤发花、四肢冰凉等表现,还要注意孩子的呼吸和心率是否明显加快或减慢 。
一旦出现上述情况,要立即到医院就诊,以免贻误救治机会 。
但对大多数家长而言,不必过分惊慌,即使感染了病毒,也不是人人都会发病,真正得病的患儿只是少数,而且大部分病情都很轻微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成人感染病毒后一般不会发病,但是他们可作为传染源将病毒传染给儿童 。因此,大人也需要做好个人卫生和家庭卫生 。
治疗关 大多一周即可痊愈
轻型病例超过99%
虽然手足口病传染性很强,但只要及时发现,还是能得到控制的 。据卫生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在2008年首次将手足口病纳入法定传染病报告后,全年累计报告手足口病病例达48万多例,其中轻型病例占99.76%,重症病例占0.24%,死亡病例占0.026%,死亡率为0.0095/10万 。其中占绝大多数的轻症患儿,仅出现发热和手、足、口腔的皮疹,不会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膜炎等合并症 。
与其他病毒性传染病一样,手足口病目前也没有特效药物 。
但一般而言,该病具有自限性,大部分病例可以在发病后5—7天自愈 。少数出现脑膜炎、脑炎等并发症的重症病例,应立即送至有条件的医院进行救治 。
据悉,为了更好地控制手足口病疫情,国家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本月初发布了《中医药防治手足口病临床技术指南(2009年版)》 。参与该指南制订的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内科姜良铎教授向《生命时报》采访人员介绍,手足口病属于中医“温病”范畴,中医药在对“温病”的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
婴幼儿是“稚阴稚阳之体”,感受疫毒后,病情常变化迅速,因此,一定要早发现,早治疗,防变证 。除了对患儿的药物治疗外,家长还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运用中药汤剂预防感染 。对平素脾胃虚弱的小儿,可以用生薏米、扁豆,加冰糖煮粥调服;而对于有内热的小儿,可以用白菊花、生甘草、生山楂,加冰糖用沸水冲泡当茶频饮 。
【防治手足口病把好“四关”】患儿饮食宜清淡,可以喝些梨汁、苹果汁、西瓜汁、荸荠汁等,但不要吃辛辣食物或羊肉、海鲜等发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