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不爬就走 将来走姿或异常


为人父母者 , 最初的欣慰莫过于来自孩子的第一声“爸爸、妈妈” , 以及第一次蹒跚学步 。午后黄昏 , 推着宝宝在小区里聚会 , 不少家长也会炫耀自家孩子早早就学会走路:“什么‘七月坐八月爬’ , 我家孩子干脆省略了爬 , 直接就会走了!”
然而万事万物都有客观规律存在 , 孩子成长过程中“跳过”了有些环节或许不是好事 。“从专业角度来说 , 不爬就走的孩子貌似抢了先手 , 实际上欲速则不达 , 可能像小鸭子般走路很不稳当 , 而这个过程可能维持时间较久 , 而经过一段时间爬行锻炼的孩子 , 走起来很快上手且步伐较坚定 。”中山一院黄埔院区康复科主任王楚怀教授坦言 ,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家长应该从小就关注孩子的走姿 , 帮助他们迈出未来漫长人生路最不可或缺的第一步 。
●从专业角度来说 , 不爬就走的孩子貌似抢了先手 , 实际上欲速则不达 , 可能像小鸭子般走路很不稳
●如何发现孩子步态异常?专家介绍简易识别小窍门:除直接观察走姿外 , 还可以看鞋底
●如果感觉到走路步态异常 , 且检查确定为受力线问题 , 可接受专业康复训练及配鞋矫正等措施
“先爬再走”是规律不可投机取巧跳过
父母们先是惦记孩子什么时候能坐 , 接着是爬 , 然后是走 。然而不少宝宝偏不喜欢爬 , 肚皮老挨着地 , 脊背就是挺不起来 , 后来干脆摇摇晃晃直接学起了走路 。对此 , 不少家长引以为傲 , 觉得这是孩子聪颖的表现 。“都会走了 , 爬这个过渡阶段还重要吗?”
“爬行很重要 , 对于刚学会走路又不会爬的孩子 , 我甚至会帮助他们补上这一课 。”王楚怀介绍 , 人类的脊椎发育是循序渐进且需要一步步锻炼而成的 , 当孩子可以自己坐稳的时候 , 就意味着脊椎已经发育到可以支撑其独立安坐的阶段;而学会爬行 , 则能帮助孩子锻炼脊椎弯曲度和腰部肌肉以及身体活动能力;在能完成自由爬行 , 随意坐躺之后 , 才是学习走、跑、跳等 。
他认为 , 现实观察结果表明:爬得越好 , 走得也就越好 。
然而 , 现在很多家长一心想着让孩子快快走 , 很早就用上了学步车 。“我们不建议婴幼儿太早使用学步车 , 因为此时其脊椎发育还不充分、腰力也不太够 , 如果长时间处于站立走动状态 , 腿部会过早地长期承受全身重力 , 对孩子发育反而有影响 。”
他指出 , 不经爬行、早早在学步车里长大的孩子很容易蹬着腿走路 , 形成的走姿不太自然 , 且像小鸭子般左右摇晃 , 容易跌倒 。反而是熟练掌握爬行技巧的婴儿 , 由于在此“过渡期”内他们的头、颈、手、臂、腿、脚和肘、腕、膝、踝关节 , 及全身肌肉特别是腹肌与胸肌 , 都参加了活动锻炼 , 所以再由四肢受力发展为两肢受力时 , 能平稳顺利地完成从爬到走的过渡 。
小时走路“内八、外八”长大易腰酸腿痛
四岁男孩城城属于走路顽皮、老摔跟斗型 。但父母观察后发现 , 他既不缺钙 , 也不是故意为之 , 也没有被小石头绊倒 , 纯属双脚“内八” , 越走越靠里 , 最后左脚绊倒右脚 。无论父母怎么训诫 , 他都难以改变现状 。最后经专业训练矫正以及在鞋底上下工夫 , 严重“内八”才得以缓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