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纯的小鬼|考古发现中国古代礼乐文化


纯纯的小鬼|考古发现中国古代礼乐文化
文章图片
纯纯的小鬼|考古发现中国古代礼乐文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 , 中国古代礼乐文化的研究方兴未艾 , 有关论作踵出不绝 , 贡献了许多研究成果 。 总体而看 , 目前的研究大多基于传世古代典籍 , 侧重于文献记载的诠释分析 , 而对于考古资料的运用则不是十分普遍 。
本文主要依据考古发现资料 , 从中国古代礼乐文化的物质构成角度 , 对礼乐文明和礼乐文化 , 礼乐文化溯源 , “礼辨异”和“乐统同” , 以及“礼坏乐崩”的实质等问题试加探讨 , 不当之处 , 恳予指教 。
礼乐文明和礼乐文化目前学界将礼乐文明和礼乐文化并称 , 常将二者互见和混用 。 实际上 , 礼乐文明和礼乐文化在概念上还是有所区别 。 从考古学的观点看 , 人类进入文明时期的标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 即文字的发明、铜器的产生、城市和大型礼仪建筑的出现 。 这三项文明产生的标准 , 在学界业已获得普遍认可 。 从文明产生的三个标准衡量 , 商代已经完全进入文明社会 。
不过 , 商代的甲骨文已是发展比较成熟的文字 , 它基本是商代晚期的考古遗存 。 从理论上讲 , 在甲骨文之前 , 古代文字应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和阶段 。 考古发现有一些新石器时代晚期器物刻划或书写符号 , 有些学者认为是早期的文字 , 当然还存在一定的争议 。 目前这些仍在探讨之中 , 但无论如何 , 文字的产生应早于商代晚期 。
礼乐文化溯源西周早期确实建立了完备的礼乐制度 , 这是毋庸置疑的 。 现在的问题是 , 礼乐制度乃至礼乐文化是否即始自西周早期 。 在探讨这一问题之前 , 有必要先来简要梳理礼乐的含义 。 礼乐应分为礼和乐两个部分 , 与此相应 , 礼乐制度也分为礼制和乐制两类 。 就周礼而言 , 有广狭之别 。
狭义的礼指吉、凶、军、宾、嘉五礼 , 广义的礼是指在宗法社会中按照人们的身份地位而制定的政治等级制度 , 各级职官包括周代姬姓贵族和非姬姓贵族 。 乐则是配合礼而建立的用乐等级制度 。 礼制主要表现在礼器的配置和规格 , 形成所谓列鼎制度;乐制主要表现为乐器配置和乐队编制、舞队佾数和乐舞曲目的规定和限制 , 在钟磬编列上形成所谓“乐悬”制度 , 在舞队规模上则是佾数的差别 。
“礼辨异”和“乐统同”
在礼乐关系和礼乐功能之中 , 有“异”和“同”这对概念 。 礼的主要功能是将社会不同等级的人区别开来 , 即所谓“辨异” , 而乐则在其中起到协同调和作用 , 即“统同” 。 二者具有对立统一和互为补益的关系 。
有关“乐统同”的物质构成 , 从墓葬出土随葬乐器 , 尤其是最能体现礼乐文化精神的钟磬类金石之乐上显现出来 。 先看商代墓葬的出土乐器情况 。 商代的钟类乐器编庸 , 其组合绝大多数是三件 , 目前只有妇好墓出土五件 , 殷墟西北冈王陵区墓葬M1083出土四件 。 编庸三件组合的形式 , 无论在商王或贵族奴隶主墓葬 , 基本属于通例 , 已经成为固定的组合模式 。
“礼坏乐崩”的实质
“礼坏乐崩” , 史籍多称“礼崩乐坏” 。 其实“礼坏乐崩”一词出现稍早 , 如《论语·阳货》云:“三年之丧 , 期已久矣 。 君子三年不为礼 , 礼必坏;三年不为乐 , 乐必崩 。 ”“礼坏”与“乐崩”尚为分说 。 二者合称见于《汉书·武帝纪》:“盖闻导民以礼 , 风之以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