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端午节的由来故事和风俗习惯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正是端午节,端午节在中国是一个比较具有传奇色彩的传统节日,那么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故事都有哪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021端午节的由来故事和风俗习惯_端午节传说故事大全,欢迎大家查阅!

2021端午节的由来故事和风俗习惯

文章插图
端午节由来简介
端午节由来(一)
战国时,楚国大夫屈原因苦劝楚王无果,忧愤投江自尽 。楚国百姓怀念这位为人清正的大夫,于是将糯米包成包投入江中,希望鱼群吃了米而不吃屈原尸身 。后世延续为传统,渐渐演化为端午节 。
端午节由来(二)
闻一多在《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中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 。其主要理由有二,一是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 。
二是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 。三是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
端午节由来(三)
传说端午节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处,令度尚为之立碑,又令其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 。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 。
端午节风俗习惯
1、吃粽子
对于爱吃的小朋友来说,端午节就意味着要吃粽子啦 。小爱小时候总听大人们说,端午节吃粽子是因为屈原投江时,百姓为了不让江中的鱼群损伤他的身体,投到江中很多饭团、鸡蛋等食物,后来就发展成了用苇叶等包饭做成粽子的习俗 。
现在,粽子的馅料品种更为繁多 。北方多是甜口味,比如枣粽、豆沙粽;南方则是咸粽居多,像鲜肉粽、火腿粽、蛋黄粽不一而足,浙江嘉兴粽子可是最出名的 。现在吃粽子的风俗还流传到了我们的邻居朝鲜、日本和东南亚 。
2、赛龙舟
赛龙舟可谓是端午节最普遍的习俗啦 。相传是因为楚国人舍不得屈原投江死去,借划龙舟驱散江中的鱼群 。现在,赛龙舟除了纪念屈原之外,还衍生出了更多的意义 。
比如,贵州苗族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庆祝插秧胜利,预祝五谷丰登 。云南傣族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 。1980年,赛龙舟还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 。
3、佩香囊
古人一般会在端午节给孩子们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的作用,现在已经不常见啦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面包上丝布,清香四溢,挂在小朋友的衣襟上,分外玲珑可爱 。
4、插艾条
俗话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这里的“艾”是指艾蒿,它的茎叶有挥发性精油,独特的香味可以驱蚊避虫 。端午节自古以来也是祛病防疫的节气,因为正值夏至,寒暑相交,家家都会在这一天打扫门庭,将艾条插在门上,杀菌消毒 。
5、拴五色线
中国古代一直以红、黄、白、青、黑五色为吉祥色 。每年端午节清晨,大人起床后第一件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 。传说五色线不能随便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疾病冲走 。据说,戴五色线的孩子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常保安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