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恩诗伊宁哥|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日本企业集团的内部竞争态势( 二 )


第二 , 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 , 缓和“双重结构”矛盾 。 所谓产业结构 , “是指国民经济各个物质生产部门之间以及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 。 ”所谓“双重结构” , “即高级资本主义经营和低级资本主义经营 , 甚至前资本主义经济的多种经济成分相结合” 。 “是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在结构上的历史特征”.这种“双重结构”早在产业革命和资本主义业化时期就已出现 。 在战后经济高长中 , 企业集团的发展成为沟通两者的桥梁 , 缓和了两者的矛盾 。
【梵恩诗伊宁哥|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日本企业集团的内部竞争态势】首先 , 企业集团内专业化协作的发展 , 使中小企业成为批量生产的专业化企业 , 为其采用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创造条件:其次 , 在企业集团中 , 中小企业的经营活动被纳入企业集团总的经营活动中 , 减轻了中小企业的经营负担 , 有利于中小企业不断创新 。 最后 , 增强了中小企业的应变能力 。 由于大企业能将市场信息传递给中小企业 , 使中小企业能迅速转移产业 , 缩短新产品的开发周期 , 并且避免了生产的盲目性 。 从一定角度看 , 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 , 就是产业结构的重化学工业化过程 , 而企业集团在产业结构重化学工业化过程中起了加速作用 。
因为产业结构的重组需要大规模资金和广泛吸收最新技术 , 而企业集团所具有的多种功能完全适应产业结构转换中所提出的各种需求 , 企业集团本身就是产业结构重组的结果 , 对于产业结构的转换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 当企业集团成员大企业为适应产业结构而需改变行业性质时 , 有着比单个大企业更大的选择余地 。 因为企业集团成员与集团外单个大企业相比无论在金融、技术还是在市场方面 , 都可依托企业集团整体优势而获得有利的条件 。 在经济高增长的过程中 , 日本原有落后的产业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 , 实现了产业结构的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化 。
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 , 日本已经成为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重化学工业化率最高的国家 。 接着日本的产业结构开始朝着知识密集型的方向转变 , 而1973年底爆发的石油危机则从外部促进了这种转化 。 产业结构的这种转变是同集团发展战略的转变相适应的 。 即以自主技术开发为基础通过以软件、工艺为中心的技术密集化和智能劳动密集化实现高附加价值化 , 积极推行以电子信息技术、有关能密集科技术为中心的新战略 , 并以此为动力 , 推动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 以加业集团的实力 。
知识密集型产业是由以下几个部门构成的;一是研究用发密集型产业 , 即在产业活动中研究开发比重大的产业 , 如身子计算机、飞机、原子能、产业机器人、集成电路、新金属、特聚瓷器、海洋开发等;二是高度装置产业 , 即在制造过程中依制于高度技术和技能的产业 , 如通讯机械、数控机床、高级设备等;三是流行型产业 , 即为了满足消费者对制品的高要求和多样化 , 图案、配色等方面的创意起决定作用的产业 , 如高级时装、高级家具及其他高级住宅用品等;信息产业 , 即适应知识、信息的效用及其需要的增长 , 生产和提供情报的产业 , 如信息处理业务、系统工程等 。 而知识密集型的产业 , 不仅需要较多地研究、开发费用和较长的周期 , 而且往往伴随着巨大的风险 , 这决非单个企业所能承担 。
企业集团对于产业结构的转换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 源泉就是企业集团所具有的特殊的组织结构和功能 。 日本的六大垄断企业集团成员企业都不断创建新公司或兼并其他公司 , 经营与其原来没有业务关系或关系不大的领域 , 逐渐形成了所谓企业集团“一整套主义”的经营领域体系 。 如日本的六大垄断企业集团都几乎在所有产业领域配置了本集团构成企业 。 反过来说 , 各企业集团是由几乎分布在所有产业领域的企业集团集合而成的 。 从企业集团选择多角化经营的出发点来看 , 显然是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足够的应变力 , 或在于为突破某些行业进入壁垒 , 这种特点形成的灵活性 , 正是产业结构调整所需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