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改变了,孩子的抽动症就会变好吗?

这个暑假 , 有家长反馈孩子的抽动症状没有减轻 , 反而更严重了 。 也有家长反馈 , 对孩子一直比较宽松 , 但是孩子居然有抽动症 。
那么 , 抽动症到底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除了孩子本身体质和神经发育方面的因素之外 , 抽动症跟孩子本身的气质类型以及家长相对应的教养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 如果孩子性格内敛 , 不善于表达 , 情绪调节方式不太好 , 长期压力的情绪得不到疏解会容易患抽动症;也有的孩子很开朗 , 自尊心很强却又受不了批评和管束 , 遇到压制型的管教方式也会引发抽动症 。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现象 , 现在儿童心理疾患的发病率趋势远高于成年人 。 虽然成年人压力大 , 但是 , 成年人抗压能力也大 , 而且发泄压力的方式也很多 。 反而 , 孩子的心理问题 , 更容易忽略 。 一方面 , 孩子的表达和调节能力不够 , 情商能力还没有发展完善 , 另一方面 , 家长容易忽视孩子的倾诉 , 觉得孩子的事都是芝麻绿豆点大的事情 。 等到孩子到青春期严重的爆发 , 很多家长在回顾中会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早就埋下了伏笔 。
如果孩子在幼儿时期 , 或者是在小学阶段能有一些问题的呈现 , 我们家长越早发现越好 , 这样我们就可以尽早地帮助孩子去干预 。
家长改变了,孩子的抽动症就会变好吗?
文章图片
家长提问:
抽动症的干预是不是需要比较长时间的过程?改变长期压抑的孩子 , 是不是应该先改变家长的管教方式啊?
海英博士回答:
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 , 抽动症的患儿 , 一般来说疗愈的时间会比较长 。
比如说 , 在第一个干预阶段里 , 可能孩子情绪改善得比较好 , 那么在后面两三个阶段里 , 重点要去帮助孩子增强他的抗压能力 。
为什么说抽动症需要长时间呢?抽动症有个特点:越早发病 , 病症持续的时间越久 , 那么病症复发的可能性就越大 , 而且 , 也跟孩子的性格特点有关 。
如果孩子天生就属于比较压抑、听话的性格 , 孩子会把所有心事都藏在心底 , 很难跟父母倾诉 。 亲子之间的沟通 , 就像一道墙 。 如果孩子再合并多动、兴奋的性格 , 对于家长来说 , 管教方式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
家长往往很难把握好这个尺度 , 久而久之 , 孩子的抽动症可能会固化下来 , 发展成慢性症状 。
如果家长的性格比较急躁、完美主义 , 那么亲子之间相处起来 , 就是比较复杂的一个过程 。
所以 , 抽动症的疗愈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 , 孩子自身性格是一个因素 , 同时 , 家庭的教养方式也是一个因素 。
很多父母有一个误解:我们都已经改变了 , 为什么孩子还是抽动?
家长需要改变教养方式 , 但这不是绝对的唯一的条件 , 我们还得去帮助孩子去缓解孩子的压力 。
可能这个孩子本身就是很焦虑的个性 , 再加上家庭环境里父母比较追求完美 , 久而久之 , 孩子也会潜移默化地变得焦虑 , 追求细节和完美 。 孩子在遇到学习压力、同伴交往的压力时 , 不知不觉就抽动 。
所以 , 家庭的因素 , 并不是唯一因素 , 而是众多因素中的一个因素 。 如果抽动症强度比较大 , 缓解就会比较慢一些 。
我们在给孩子干预的时候 , 一方面需要帮助孩子缓解压力 , 另一方面还会根据孩子的特点指导家长在家怎么做 。
孩子的症状在逐渐减轻的时候 , 同时 , 家长的焦虑也会逐渐地缓解 , 这是一个相互过程 。
家长改变了,孩子的抽动症就会变好吗?
文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