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变持久战 边打边谈将成俄乌常态?( 三 )


乌克兰方面参加谈判的主要是:总统泽连斯基所在的人民公仆党领袖大卫·阿拉卡米亚、乌克兰国防部长阿列克谢·列兹尼科夫、总统办公室主任顾问米哈伊尔·波多利亚克、副外长托奇茨基、最高拉达议员乌梅洛夫、乌克兰问题三方联络小组第一副组长科斯金 。
但会后流出的照片显示,乌方代表团一边出现了未提前公布的第7位参会代表 。据俄媒称,按长相辨认出此人为乌克兰银行家基里耶夫 。更出人意料的是,乌克兰《真理报》5日称,参与首轮谈判的基里耶夫遭乌克兰安全局枪杀,其被指控犯下叛国罪 。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谈判中,乌克兰代表团都是“戎装”参会,而且都是在俄罗斯代表团抵达以后才赶到会场;而且,谈判前两方就谈判地点争执不下,往往是谈判开始前一天才敲定 。诸如此类的情况都反映出俄乌双方互不信任的状态,乌克兰方面想向外界展示出一种兵临城下的压迫感,而俄罗斯方面同意谈判更多是为了展现一种不放弃和平解决问题的姿态 。

俄乌冲突变持久战 边打边谈将成俄乌常态?

文章插图
据媒体消息,照片中,乌方代表一侧,身着西装的代表即基里耶夫 。
事实上,开战还没多久,双方就商讨如何谈判出乎很多人意料,最终谈判还是于2月28日按期举行 。俄方提出要求,就是普京所讲的发起“特殊军事行动”的理由:承认俄罗斯对克里米亚的主权;乌克兰去军事化和去纳粹化;乌克兰保证中立地位 。
且不说乌克兰方面有没有同意的可能,仅从技术条件上来看,第二条和第三条目前j基本没有实现的可能 。所谓的“去纳粹化”是俄罗斯方面提出的概念,乌克兰从来不认为过自己是“纳粹政权”,至于怎样才算“去纳粹化”,到目前为止没人清楚 。
而保证中立地位只能说确有先例,比如几百年来的瑞士以及二战后的奥地利,但这都是一个国家处于和平状态时做出的自主选择,即使俄罗斯现在能迫使乌克兰签署任何将来保证中立的文件,也不具备任何国际法的意义 。
而乌克兰方面提出的条件也几乎不可能满足——撤出所有俄罗斯军队,包括从克里米亚和顿巴斯撤出 。不过,即使面对对方的漫天要价,双方还是就一个问题取得共识——均表示愿意进行下次谈判 。
3月3日俄乌之间举行了第二次谈判,唯一取得的成果是:双方就临时停火建立人道主义通道达成一致,而在平民通过人道主义通道撤离时,俄方有可能会暂时停火 。
暂时达成这一共识,可以认为是双方都不愿承担造成平民伤亡的道义谴责 。尤其是作为军事行动发起者的俄方,在对待这个问题时表现出相当的谨慎,在强调自身军事打击精准性的同时,还谴责乌方“亚速营”等右翼军事组织,阻止平民通过“人道走廊”撤离战区 。
但是,外界还应看到,对于目前最核心的政治问题——未来乌克兰的“非军事化”、中立地位等问题,双方没有取得任何共识 。不过,双方都明确表现出继续谈判的意愿,这说明在俄罗斯这次“特别军事行动”结束前,边打边谈和打打谈谈都将是常态 。
战事走向预估
开战以来,关于俄军战机被击落、坦克装甲车被击毁的视频消息层出不穷,这与俄军在战术上存在的一些失误确有关系 。但也应该看到,这类信息被广泛传播的另一个原因是,主流媒体对俄方信息的选择性无视,以及在推特等社交媒体上,有关俄方的信息被标注为假消息,或者直接被禁止传播 。对此,俄罗斯政府直接以“战时管制”为理由屏蔽了推特、BBC、美国之音等媒体 。可见,在信息战、舆论战方面,俄方处于较为不利的被动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