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力|被用错的“延迟满足”,已经害惨了好几代孩子


自制力|被用错的“延迟满足”,已经害惨了好几代孩子
文章插图
小的时候总是盼望着长大, 因为“小孩子才需要等一等,成年人当然是立刻马上。”那些未经驯化的人类幼崽们,带着不加掩饰的欲望向这个世界伸出双手:“我要这个!我现在就要嘛!”,满足不了就开始哭闹。万一你妥协,又担心这孩子被宠坏,以后得寸进尺、无法无天,管都管不住可怎么办?这时候“延迟满足”四个大字,像育儿圣经一样,横空出世。
自制力|被用错的“延迟满足”,已经害惨了好几代孩子
文章插图
看到这则新闻,有的网友自诩新一代父母,表示带孩子就是不惯着。但是,对于孩子内心的需求,我们真的足够了解吗?01被断章取义的“棉花糖实验”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设计了一项“棉花糖实验”,规则如下:1、孩子们可以马上吃掉面前准备好的棉花糖,但没有奖励。2、如果能够等研究人员回来再吃,会额外得到一颗棉花糖作为奖励。3、等不及的话,可以按铃让研究人员返回,接着再吃掉糖,但同样没有奖励。
自制力|被用错的“延迟满足”,已经害惨了好几代孩子
文章插图
实验结束的18年后,研究追踪发现,那些擅长等待的孩子,未来的职业发展更容易成功。依据这种等待中展现的自我控制能力,米歇尔教授提出了“延迟满足。”这个结果,让很多人认定在孩子有需求的时候,应该适当地“延迟满足”,试图让孩子更有自控力和远见。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延迟满足教育理论被很多人误用了。02什么是真正的延迟满足?“延迟满足”英语是“deferred gratification”,直译就是“推迟的满足感”。《养育的选择》一书中,认为“延迟满足”在发展心理学中,指的是人的一种能力。具备这种能力的人,可以等待合适的地点、合适的时间再做想做的事,反映了自我控制或克制欲望的能力。所以,真正的“延迟满足”其实是一种个人能力,并不单纯是“延迟满足孩子需求”的意思。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棉花糖实验中,对于什么时候吃棉花糖,掌握决定权的是孩子。但很多时候我们用错“延迟满足教育法”,决定主体被调换为父母,“延迟满足”反而变成了控制孩子的手段。
自制力|被用错的“延迟满足”,已经害惨了好几代孩子
文章插图
比如,孩子看见桌上的点心想吃,你让人家“等一会儿,先把饭吃完,再吃点心”。换个情况,却又总催促孩子“快点快点,不许磨蹭,赶紧把衣服穿好再出去玩!”这样互相矛盾的指令,弄得孩子晕头转向、不知所措。最终,听话的孩子获得夸奖,不服从的孩子则被谴责。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独立意志,变得越来越淡薄,取而代之的是父母的意志。03如何正确做到延迟满足?正确做到延迟满足,必须要了解自身孩子的发展情况,针对不同的情况做出不同的反应。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适合“延迟”来满足的。1、对待低龄宝宝,尽量不要延迟满足不同年龄的孩子,对等待的时间的接受度是不同。比如小婴儿没有稳定的时空概念,哭泣的时候没有及时得到抱抱安慰,对他们来说等于永远不被满足。
自制力|被用错的“延迟满足”,已经害惨了好几代孩子
文章插图
在棉花糖实验中,大多数不满4岁的孩子都不能延迟满足自己的需求,他们会在30秒内就按铃,或是一点点地吃掉棉花糖。所以在孩子3岁之前,要尽可能不设条件地去满足孩子的身心需求,饿了要喂、哭了要回应,由此建立起亲子间早期的安全依恋,之后孩子才能建立起对外部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否则,一个从未被满足过的孩子,很难有能力去自控和“延迟”。2、延迟满足的形成关键,是充分的及时满足研究表明,那些平时比较容易得到棉花糖的孩子,更能经得住眼前的诱惑,更容易主动延迟满足。相反,经常无法轻易得到棉花糖的孩子,就会看起来更加缺乏自制力,目光更短浅。就像那些父母在场时,显得很乖、很有“有自制力”的孩子,一旦脱离父母的视线,放肆地吃糖、喝饮料、看电视,像变了一个人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