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检测|一次基因检测,让孩子的命运拐了个弯( 二 )


没有哪个父母会轻易相信自己的孩子是有缺陷的 。但谁会吃饱了没事,无缘无故说别人孩子可能会耳聋呢?聪聪妈最终决定带孩子去做深入检查,让自己安心,顺便让那个“婆婆妈妈”的客服闭嘴 。
检查结果既不幸又幸运——聪聪虽耳蜗发育状况良好,但大前庭双侧扩张,双耳听力损失90分贝,诊断为极重度耳聋 。幸运的是,可以尽早采取干预措施,帮助聪聪听到声音,像正常的孩子那样学习说话 。
聪聪妈按照医生的嘱咐,给聪聪植入了人工耳蜗 。植入人工耳蜗一个多月后,聪聪满1岁的时候,突然开口叫了一声“咩咩”(妈妈),全家人都百感交集,热泪盈眶 。
聪聪妈回想,如果不是小梁一次次提醒,她可能还会一直心存侥幸,孩子也不知要等多久才能开口喊这一声“咩咩” 。她特地致电华大,感谢客服小梁苦口婆心的回访,并送去了一面锦旗 。
听力正常的父母也可能生出耳聋患儿
小梁是华大基因的一名普通客服,从业5年多以来,每个季度都会随访200多例基因检测结果阳性样本的家长 。
“很多人认为听力正常的父母不会生出耳聋患儿,这真的是个天大的误会 。我国超过80%的聋儿是由听力正常的父母所生育 。”
小梁直言,部分家长会认为孩子目前对外界声音有反应,即使是耳聋基因检测结果为高风险,听力也应该不会有大问题 。以致于有的孩子未及时接受早期听力诊断,最后错过了最佳语言干预期,因聋致哑,实在让人很惋惜 。
在无声的世界中,聋哑残障人士犹如现实中的“孤岛”,有心理研究发现,聋哑人大多都有轻微的自闭或自卑心理,不太与外界沟通,而根本原因还是他们听不见人们的声音 。对于人生道路、事业、爱情……聋哑残障人士都没有太多的选择 。要么是在家里啃老,要么是从事一份简单的劳动,聊以糊口 。
“哭着睡,哭着醒 。”一位母亲这样描述自己发现孩子听不见声音之后的经历 。
这样的心碎经历,可能每个听障儿童的父母都体验过 。等待他们和孩子的,是昂贵的手术、漫长的康复治疗、坎坷的求学之路、艰辛的求职经历……2011年首届中国国际听力康复大会披露,我国有约2780万听力障碍者,居各类残疾人群之首 。
《中国出生缺陷防治报告(2012)》指出,我国每年新生听力残疾儿童约为3.5万人,加上迟发性耳聋及药物性耳聋患儿,每年新增听力残疾儿童超过6万人 。
耳聋按发病原因分为遗传性耳聋和非遗传性耳聋 。据一项全国耳聋流行性病学调查显示,中国人60%的耳聋是可以诊断的遗传性耳聋,主要由GJB2、SLC26A4、线粒体12SrRNA和GJB3四个常见致聋基因所致 。GJB2主要引起先天性耳聋;SLC26A4主要引起“一巴掌致聋”;线粒体12SrRNA主要引起药物性耳聋;GJB3主要导致迟发性耳聋 。
聪聪的SLC26A4基因(四个常见致聋基因之一)纯合突变,就可能是父母双方各自携带致病基因导致的 。聪聪妈在孩子确诊先天耳聋之后,主动加入了很多耳聋患儿的家长群,发现听力正常家庭生下耳聋孩子的概率远比自己想象的大得多 。
早发现、早干预,让聋儿进入有声的世界
听力残疾不仅是患儿自身的不幸,给家庭带来巨大压力,也是社会的沉重负担 。据专家测算,一名聋儿一生要耗费社会卫生资源70万元 。
对于遗传性耳聋等出生缺陷人群,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
目前,我国出生缺陷防控有三级防线,第一级是通过孕前检查和孕前保健,防止出生缺陷儿的出生;第二级是在孕期通过早发现、早诊断和早采取措施, 以减少严重出生缺陷儿的出生;第三级预防是指出生缺陷患儿出生后采取及时、有效的诊断、治疗和康复,以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防止病残,促进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