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不鸡娃也能把两个孩子送进顶尖名校

我一直有一个好奇心:基因和后天的教育,那个对小孩的养成影响更大?
起初,我觉得是基因。
因为精英的二代明显更容易取得成功。他们继承了父母优良的基因,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和财富,就连读世界名校哈耶普,都可以使用精英父母的关系链条,通过Legacy Admit(继承录取)获得比别人高2到4倍的录取机会。
后来,清北的教授们靠养娃血泪史实力证明了“基因并不决定什么”,然后甩出了一套自圆其说的理论,就是“均值回归”。
为了保持人类智商发展不超速,生物系统会自启动“断电保护”。也就是说,清北智商爆表的爹妈,不能再配一个可以碾压父母的小孩。
学神投胎,随机分布。
就在我接受这套理论的时候,认识了一个妈妈诸葛越。清华毕业、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硕士加博士,养了两个小孩,一个读了剑桥,一个读了芝加哥。
连老公都是斯坦福毕业,全家名校收割机。
所以,说好的均值回归呢?
01.
大学,只是起步
我带着困惑问诸葛越,她看这个问题的角度倒是很有意思。
她说,首先因为均值回归是数学问题,所以是正确的。有一两个特别高智商、高成就的父母,孩子和他们一样好、比他们还要好的机率非常小,这符合均值回归。
但他们的孩子就算回归了,还是会好于大多数人,只是他们的成绩被父母过分优秀的光环给掩盖了。而且,他们的父母之所以取得很高的成就,除了智商打底,还会有一些偶然因素,比如运气。
运气是一门玄学,这让小孩怎么挑战?
如果论基因,其实周围朋友的小孩都差不多,都挺聪明的,读美国前五十的学校也不错。只是最后父母一直扎堆谈成功,都被压缩成了一个标准——名校。
但是读个大学才到哪儿啊,万里长征刚起步。
她说自己家俩小孩最多也是处于优秀的早期,阶段性的上了一个比较好的大学,后面还要工作,面对各种人生课题,所以还不能知道他们是不是真优秀,最多也就是有一些天赋,以及…
她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应该做对了一些事。
没见过诸葛越博士的人可能很难想象,高成就女性的骨子里刻着“居家型老母亲”六个字。
她为了带小孩,甚至做过两次全职妈妈,直到把小孩都带到满一岁才重返职场。上班之后,她也花了大量的时间和小孩在一起。这个“大量”的定义是“每天”。
和其它妈妈不太一样,她没有强迫自己去单纯地做亲子阅读,而是花了更多的时间和孩子们聊天、玩游戏,把聊天转化成游戏。
比如,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她每天晚上都和孩子们一起做“有什么不同”的游戏。
大象和斑马有什么不同?男孩和女孩有什么不同?这些问题甚至都是孩子们自己想出来,没有固定的答案。
又有一段很长的时间,她和孩子们讲“10个东西”,10个水里的东西,10个能压扁的东西,10个动物等等…问题还是孩子自己想。
她说自己是个不会看《谜语大全》的家长,因为每个孩子都各有不同,频繁的对话,可以更准确地按照孩子的认知能力进行引导。
而且,聊天这个事儿很省心,还没有年龄限制,甚至不需要有特定话题。只要你不教训他们,小孩就会讲很多东西。小时候聊养宠物,现在长大了,可以跟妈妈聊聊创业。“我经常跟我小孩说,你看我要干这个了,你觉得怎么样?他们会给你他的角度。”
02.
教育孩子,不强求
诸葛越当妈最大的特点是:不纠结。作为学霸她总有一套逻辑自洽,不跟自己死磕。
虽然她也跟海淀刷六小强的一些家长有类似的标签,比如小镇少年、名校毕业、重视教育,但不会给小孩报三五个奥数辅导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