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不鸡娃也能把两个孩子送进顶尖名校( 三 )


老大读的北京最老牌的国际学校,以学术严谨著称;小二读了一个home school般的新学校,他作为最早的一批学生,认识全校所有的同学。当妈的为此骄傲满满。
我觉得作为女学霸,应该对学术有要求的,所以不太理解她什么在反复考察之后,把小二送进了一所未经测试过的新学校。没风险吗?
她是读书读出小镇的,为人特备纯粹及接地气儿,虽然把孩子送进国际学校,但总觉得其实这里的孩子会和社会有点脱节。
之前,我也曾写过一篇文章《后沙峪活在泡泡里的小孩》,就是描述这种脱节。国际学校里的小孩生活像在一处孤岛之上:享受最好的教育硬件,得到最友善的老师辅导,吃最好的非转基因天然食物,甚至周围的朋友都跟自己差不多,他们早就以为世界就是这样的,精致、美好而安全。
但实际上呢?走出去看世界的真实,可能一天都忍不下去。
她一直有超越精英的家长觉悟,从给孩子的择校上就开始有意识地“消泡”。
出于对国际教育的偏好(比如更包容、更友善),也出于对儿子性格的分析,在研究了北京的众多学校之后,她给儿子选择了一所极其小众的新学校,孩子自己烘焙自己做活动招待家长,就这样愉快地读了六年,后来因为接送不方便,才转去了学霸哥哥的学校。
诸葛越对学校的好感一直持续到现在,“我们不能总是看得到了什么和失去了什么。凡事想都要,其实挺难的。你要了很灵活的国际教育,就很难要中国式的,虽刻板但基础扎实的教育。”
小孩|不鸡娃也能把两个孩子送进顶尖名校
文章插图
以为就算是读国际学校,有不少妈妈也很焦虑。诸葛越说自己周围总有人在不断转学,从国际学校转到公立,觉得不好又转回来,换一个国际学校。
最夸张的是一个全职妈妈,一年差不多就要转一次。
“其实学校挺好,但她看到的都是不好。她觉得孩子应该得前几名,结果没得到,别的孩子达到了,拿到了竞赛机会,就会放大她的不满,对老师不满、对学校不满。感觉真的没太有必要。”
“还有一部分妈妈,在孩子吃午餐这件事上花了超出常人的精力:和学校斗争,和孩子斗争;一直不满意,一直很辛苦。而那些忙得顾不上孩子吃饭的家长,也没有影响到他们的小孩人高马大。”她在自己的书里写到。
智慧的家长不要做“直升机父母”,永远盘旋在孩子生活的上空。孩子的成长是自然的,操心越多反而让他们丧失了自我发展的机会。
就算是个学霸,她平时也很少辅导小孩功课,把懒发挥到了极致。“他真的要来问我,有时候我也帮他看一下,没有专门辅导作业。”
她特别认同,专人的人做专业的事儿。之前去参加儿子学校的公开课,听一个教了20年四年级语文的老师讲课,“他知道用什么样的方法让一个十岁的孩子学懂一句话,我会念那句话,这并不等于我会教。”
理性的妈妈能自知,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自己能力的边界,然后做好分内的事儿。对于自己不专业的领域,选择信任,这样可以在教育的道路上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
当然,诸葛越也会有育儿焦虑,“我最大的焦虑是一个文化的焦虑。因为我不知道他们站在中美或者中西文化之间会不会有比较大的没有根的感觉。”
05.
算法缓解教育焦虑
对诸葛越来说,一切焦虑都不会无解。
最近,她写了一本新书《未来算法》,深入浅出地解释了一些常用的算法,像视频推荐、购物筛选,计算机是如何根据每个人不同的偏好做选择的。
虽然她说这是一本科普书,面向的是对“未来”感兴趣的读者,但我觉得这更像是一本写给家长们读的教育书。